荊州二首
剩礎遺隍問舊疆,龍門馬牧總茫茫。接天波浪三江口,橫地風云百戰場。尚有帆檣下巴蜀,無多戶口在耕桑。不堪原野蕭條地,吹角重城倚夕陽。
戎馬壬申逮甲申,萬家煙火幾家存。人如刲豕屠羊慘,事異黃巾青犢論。妖樹禍生天北極,怪風寒卷郡南門。龍陂橋外坡陀血,誰洗忠臣九地魂?
剩礎遺隍問舊疆,龍門馬牧總茫茫。接天波浪三江口,橫地風云百戰場。尚有帆檣下巴蜀,無多戶口在耕桑。不堪原野蕭條地,吹角重城倚夕陽。
戎馬壬申逮甲申,萬家煙火幾家存。人如刲豕屠羊慘,事異黃巾青犢論。妖樹禍生天北極,怪風寒卷郡南門。龍陂橋外坡陀血,誰洗忠臣九地魂?
第一首:殘留的柱礎與護城壕探尋舊日疆域,龍門、馬牧這些故地已一片迷茫。三江口的波浪接天涌來,古戰場的風云橫亙大地。仍有船帆從巴蜀順流而下,耕田桑作的百姓卻已寥寥無幾。難以承受這原野蕭條之景,號角聲中,重重城垣倚著夕陽。第二首:戰亂從壬申年延續至甲申年,萬家居所只剩零星煙火。百姓慘狀如同被屠宰的豬羊,這場禍事與黃巾、青犢起義不同。北方妖樹般的災禍滋生,寒風怪嘯席卷郡城南門。龍陂橋外山坡上的血跡,有誰能洗凈忠臣九泉之下的冤魂?
剩礎:殘留的柱腳石;遺隍:殘留的護城壕。
龍門馬牧:荊州一帶的古地名或軍事要地,此處指故跡難尋。
三江口:荊州附近長江、漢水等河流交匯處。
刲(kuī)豕:宰殺豬。
黃巾青犢:東漢黃巾軍、西漢末青犢軍,代指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天北極:北方,喻指戰亂源頭。
龍陂橋:荊州附近橋梁;九地魂:地下的冤魂。
此詩約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荊湘期間(大歷年間,766-779)。荊州歷經安史之亂及后續藩鎮混戰(壬申至甲申年,約指752-764年),社會殘破、民生凋敝。詩人目睹戰亂后的廢墟與百姓苦難,寫下此詩以記時傷世。
《荊州二首》通過描繪荊州戰亂后的殘景,揭露戰爭對社會的摧毀與百姓的苦難,既具歷史紀實價值,又體現杜甫“詩史”特色。詩中沉郁的情感與凝練的筆觸,展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典型風格。
襄陽千里道,念爾一杯辭。
上馬山公醉,瞢騰倒接?。
回風漂朔野,飛雪繞征旗。
及此下車日,黃河冰泮時。
江喧神女館,花發峴山祠。
莫謂長沙謫,風流良在茲。
進賢冠未脫,話去幾無疑。
似此離塵意,差堪靜者知。
畏人難速避,見事已慚遲。
計日分吳越,青山共紫芝。
千山雪繞帳廬寒,
一半冰消塞井乾。
憶臥衡門甘泌水,
可憐孤枕未曾安。
昆崙乘左馳,日月從右沒。
人生居其間,猋熻若行客。
榮華成朝電,驕奢翻自堲。
生時芹一發,奄后肝膽隔。
秦項蕩飄風,堯舜亦荒忽。
今古貌榮名,枯骨何所獲。
我聞丁令威,乘鶴獨超越。
千秋復歸來,舉手謝舊國。
乃知好道人,匪為托高潔。
行李一肩強自挑,日光如水水如刀。
請看天上九頭鳥,化作田間三腳貓。
此后定難窗再鐵,何時重以鵲為橋。
攜將冰雪回京去,老了十年為探牢。
海棠已過丁香盡,毋負牡丹開匝旬。
遞歲一過嘗及盛,惡風無日不愁春。
芳樽遲客僧忙煞,楸樹兼花地斬新。
未了長年今日事,欄邊同是舊游人。
和月依風遠弄明,
細看密密更亭亭。
文湖州去坡仙已,
詩眼逢君亦為青。
滿院秋光濃欲滴,
老僧倚仗青松側。
只怪高聲問不應,
瞋余踏破蒼苔色。
陽復旦閉關,萬物畏坤含。
雙鳧飛天外,鶩食何貪婪。
儒道又一泰,十年亂愈餤。
誰家讀書堂,庭階無清?。
此時談詩書,蓮經提魚籃。
平生太玄文,知者無一譚。
之子愛野鶩,驥駒舞兩驂。
厚顏酒食饌,不獵懸鵓鵪。
寒威甚毒矢,三杯勝七?。
爛醉尋梅花,登峰吾尚堪。
雨笠煙蓑披帶慣。暮歸曉出時相伴。村酒醉來無客喚。舟不纜。任風吹著蘆花岸。
春水鱖魚長尺半。秋風菰米渾家飯。為問云臺興甚漢。閑中看。海云江月無邊畔。
月黑淮南縣,卸馱正關門。門前聲息洶洶,勢若雨傾盆。斫臂霜刀攢猬,燎瓦狐燈掣電,駭絕洞心魂。詎復有活理,遑暇顧琴尊。
重握手,驚往事,剪燈論。追思胥江酒伴,只我與君存。三客弱來一個,公又幾為異物,軟語剪難分。抹眵細相認,老眼日來昏。
適見三陽日,
寒蟬已復鳴。
感時為歡嘆,
白發綠鬢生。
裊裊龍須百尺蒼,
露花清沁水晶香。
等閑不博涼州牧,
留薦瑤池第一觴。
盤峰回棧幾千層,
徑欲凌云攬玉繩。
浪得虛名夸鄙俗,
古來天險絕階升。
玉門何路望生還,恍忽長辭天地間。
黃耳音書隔人海,紅毛衣服共云山。
亡秦歃血今三戶,適越文身古百蠻。
皂帽藜床未歸客,獨慚無術救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