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其四
九日重陽數,
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后,
罷去坐蓬瀛。
九日重陽數,
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后,
罷去坐蓬瀛。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秋季三個月各種果實都已成熟。時機到來時去謁見黃帝,結束后閑坐于蓬萊、瀛洲這樣的仙山之中。
九日:農歷九月初九,即重陽節。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因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稱。
三秋:秋季的三個月,指孟秋、仲秋、季秋。
萬實:各種果實。
謁(yè):拜見。
軒后:即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因居軒轅之丘,故又稱軒轅氏。
蓬瀛(péng yíng):蓬萊、瀛洲,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此詩為唐代詩人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組詩之一。茱萸山在今河南修武縣。重陽節有登高、佩茱萸等習俗,詩人于此時登山,觸景生情,結合節令特征與神話意象創作此詩,反映其在政務之余對自然與精神自由的思考。
全詩以重陽節為背景,通過節令描寫與神話意象的結合,表達對自然時序的觀察與隱逸生活的向往。語言簡練,意境超脫,體現了詩人對精神境界的追求。
手線縫衣欲問寒,慈顏時向夢中看。世間盡道為官好,天下無如別母難。讀罷家音添鬢白,書成國事剩心丹。青燈自照塼河夜,回首江南路渺漫。
晴云送暖散朝暾,新綠盈盈已撲軒。獻歲主賓宜雅集,持齋香茗稱清門。春歸南國花先笑,人醉東風鳥代言。卻羨閑亭正臨水,扁舟吾欲采蘭蓀。
獨往堪誰語,沈歌秪自憐。才名三十著,詩律幾人傳。涼幕驚巢燕,炎波看站鳶。荊南有劉表,把劍故凄然。
蹣跚病軀。人憐顯宦,我笑貧儒。烏飛兔走何曾駐。白盡髭須。有斷簡、殘編可娛,無贏金、剩帛堪儲。清幽趣。爐香一炷。坐愛小窗虛。
夜寒拂衾裯,曉色明窗牖。有客從叩門,稚子方擁帚。玉梅已敷英,寒香在纖手。一樽疇與同,自入無何有。
水晶臺殿晃晴光,云母屏開夜月涼。兩兩素娥乘白鳳,桂花香里舞霓裳。
往事前塵幻亦真,白頭無計贖青春。故人緘入當年夢,陌路相逢陌路人。
直諒多聞,分五組、皆稱三益。不得已、有時好辯,口枯舌擊。或治語言文字學,或操宇宙人生筆。論兼長、各自待他年,須珍惜。書生蠹,蟲千百。人非蠹,加努力。喜影中團聚,休言孤客。我自身長非長者,禮猶未中居中席。且持來、相賞莫搜尋,吾違逆。不聽吾言,吾不損、君寧有益。誰可向、硯田種玉,終當粉擊。萬里長空歸鐵翼,一篇殘簡輸花筆。勸吾儕、東顧漫思家,家何惜。身世事,拋千百。艱危際,匡扶力。竟優游于此,做三年客。愧趁春流浮酒盞,恥看明月臨離席。指羹湯、洗耳倩君評,言無逆。
臥游渺萬里,楚天清曉秋。初日江上出,白云山際浮。莽蒼迷煙樹,隱約見孤舟。丹青不可作,思子徒離憂。
雙耳忽爾鳴,似非人籟傳。晴雷殷白晝,石澗奔寒泉。曾瑟固宜舍,陶琴可無弦。冥心試靜想,觸類問蒼天。
今年春事太相催,夾道迎風錦帳開。為問括香諸使者,明朝應見惜花來。
且學方回癡,莫羨董公健。誰令軀七尺,浪作青紫楦。更搖乞憐尾,仍出吊喪面。薌林有老仙,蚤具佛眼見。國恩倘粗酬,已債遂焚券。驅除竹馬棄,狼藉芻狗踐。寥寥漢二傅,千歲一關楗。竟日飲無何,更補離騷傳。
匡廬西望太霞邊,種杏仙翁不計年。花塢日高聞虎嘯,芝田云暖借龍眠。活人何惜千金藥,積谷全勝萬頃田。回首紫薇山下路,萬株團雪照晴天。
墨池呼鳥食,書架傍花開。奇字雖能問,慚非載酒來。
翠麓依然似夢中,撥云軒檻正春風。安知松外雙飛鶴,不是桃椎與呂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