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詠史十三首 其十一
銅蹄誰見下襄陽,坐致鯨鯢入未央。
秘殿遺音憐赤子,大荒披發訴高皇。
九原龍劍沉王氣,三月烏號哭國殤。
死難紛紜酬養士,由來義烈重綱常。
銅蹄誰見下襄陽,坐致鯨鯢入未央。
秘殿遺音憐赤子,大荒披發訴高皇。
九原龍劍沉王氣,三月烏號哭國殤。
死難紛紜酬養士,由來義烈重綱常。
誰曾見到敵軍像銅蹄馬般攻下襄陽,結果導致巨寇進入了皇宮。秘密宮殿里傳出憐憫百姓的聲音,荒野中披發之人向高皇傾訴。地下的龍劍已沉,王朝王氣消散,三月里皇帝駕崩,人們為國殤痛哭。眾多人死于國難以回報國家養士之恩,自古以來忠義節烈就看重綱常。
銅蹄:這里可能借指敵軍,古代有以“銅蹄”形容軍隊的說法。
鯨鯢:比喻兇惡的敵人。
未央:未央宮,這里代指皇宮。
秘殿:指皇宮內的秘密宮殿。
赤子:指百姓。
大荒:指荒野。
高皇:一般指開國皇帝,這里可能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九原:指地下。
龍劍:象征王朝的王氣。
烏號:指皇帝駕崩。
國殤:為國犧牲的人。
養士:指國家培養士人。
綱常:指三綱五常,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準則。
此詩創作于明朝末年,當時明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農民起義頻繁,清軍不斷侵擾。明朝最終滅亡,詩人目睹了這一歷史巨變,懷著悲痛和感慨創作了這組詠史詩,此詩為其中之一,表達對明朝滅亡的反思和對忠義之士的敬意。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明朝滅亡,贊揚死難者的忠義。其突出特點是通過豐富意象和凝重語言營造出悲壯氛圍。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朝代更迭的思考和情感,有一定歷史和文學價值。
風如銳箭梧如敵,雨是森刀夜是砧。誰向今宵攜玉女,小紅花傘罩春溫。
寶劍黃金贈遠人,雄風萬里動車塵。卻憐一雨添離恨,愁殺長亭酒數巡。
蘢蔥一樹玉生香,半露晴梢出短墻。冷淡不關蜂蝶夢,可能無語怨韶光。
緗梅奕葉照瓊枝,不是橫斜舊日姿。繁雪吹香春剪剪,冷云團樹玉差差。羅浮夢斷情稠疊,瑤圃風生佩陸離。一任階前明月碎,清真不負歲寒期。
夢里春長好,門前雪不深。小花知地脈,野草忘天心。有病方思艾,無弦正鼓琴。床頭一杯酒,時復點胸襟。
甑嶼飽曾見,飯溪名始聞。老懷如子美,到處不忘君。門擁千峰翠,溪無一點塵。松風清入耳,山月白隨人。
空谷寒花好,荒村野路長。有懷尋往事,無語攪枯腸。老氣猶無恙,幽姿只自香。喜君歌白雪,茂對此新陽。
十年風雨別長安,笑把無窮作夢看。縱許浮云終日定,誰知去縛此心難。蘋花采采江空遠,湘水茫茫道路艱。讀罷《離騷》風偶急,釣船吹上子陵灘。
東陂風雨臥黃云,塍水翻溝隔壟分。舂玉取新知不晚,腰鐮今日已紛紛。
濟水出王屋,既伏仍流行。大河不能限,東南溢為滎。滎陽古虢邑,鼎峙京索城。虎牢足形勝,河汴揚濯清。晉楚既迭霸,劉項復兵爭。成皋口宜守,敖倉粟方盈。創業雖足賴,匪德何由成。東都紹炎祚,不席地勢興。山川失險阻,天地載清寧。昭代御宇內,茲土麗神京。人民日巳眾,擊壤歌隆平。焉知客游士,念此愧深情。愿為東飛鶴,一舉還蓬瀛。
湖海獨垂釣,風云入短蓑。燕來春已去,花少雨偏多。一飲捐愁卻,千杯奈醉何。青山如有意,對我獨高歌。
江村春已暮,杜若滿芳洲。急雨翻叢薄,前山翠欲流。
岐路紛百慮,三十尚擇術。規空際無象,踐跡窒寸尺。先師有遺矩,四十乃不惑。冰鑒端服膺,物貌詎纖忒。交衢紛總總,大路遵有一。皇皇孔氏程,圣愚乃同則。
逢君校讎暇,同向寺中來。丹鷲何年至,青蓮此地開。經聲聞竹嶼,棋局凈池臺。茗粥深逃暑,蕭蕭散步回。
蓮燭詞臣在外庭,青錢學士已登瀛。回廊屈曲隨巖阜,挾策何妨取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