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詠史十三首 其二
盈庭讜議積封章,宗嗣常深未雨防。
鶴禁無人瞻少海,龍漦有釁在昭陽。
漢高終不私如意,竇后由來愛孝王。
辛苦江南王相國,重來北闕定儲皇。
盈庭讜議積封章,宗嗣常深未雨防。
鶴禁無人瞻少海,龍漦有釁在昭陽。
漢高終不私如意,竇后由來愛孝王。
辛苦江南王相國,重來北闕定儲皇。
朝廷上正直的議論累積成一封封奏章,對皇室宗嗣常常早早地就有未雨綢繆的防范。宮廷中已無人能瞻仰太子,而禍亂的征兆已在后宮顯現。漢高祖最終沒有偏愛如意而改立太子,竇太后向來喜愛孝王。江南的王相國辛苦奔波,再次來到京城確定儲君。
讜議:正直的議論。封章:密封的奏章。
宗嗣:皇室的繼承人。未雨防:未雨綢繆,提前防范。
鶴禁:宮廷。少海:指太子。
龍漦:龍的涎沫,傳說周厲王時,有龍的涎沫流到宮中,導致后來的禍亂,這里指禍亂的征兆。昭陽:漢代宮殿名,后泛指后宮。
漢高:漢高祖劉邦。如意:劉邦寵姬戚夫人之子。
竇后:漢文帝皇后竇氏,喜愛小兒子梁孝王。
王相國:具體所指需結合創作背景確定,可能是當時參與立儲事宜的官員。北闕:皇宮北門,代指京城朝廷。儲皇:太子。
“明季”指明朝末年,這一時期政治腐敗,朝廷內部斗爭激烈,皇位繼承問題往往引發各方勢力的角逐。詩人創作此詩可能是有感于當時皇室宗嗣問題引發的政治動蕩,通過歷史典故來影射現實。
這首詩圍繞皇室宗嗣問題展開,反映了明朝末年宮廷內部權力斗爭的復雜局勢。詩人借古喻今,以歷史故事暗示現實,表達對時局的憂慮。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明季社會政治和文人心態提供了資料。
塵外俱太古,塵內多澆漓。夜即吸沆瀣,晨將弄參差。恬然不嬰物,至道其無為。
秋蟲集草樹,凄聲亦何繁。行子在遠道,豈不思故園。黍稻上丘隴,鳥雀亦忺喧。田園可將老,軒冕何足言。
客舍蕭條興味清,綀囊猶有讀書螢。一簾細雨梧桐老,閑寫劉郎陋室銘。
凌春遠行邁,游目恣沿越。漸辨林中曙,遽失霞上月。觸物誰為情,悲嘆曷可歇。載登隋疆場,況眺宋城闕。陽坡散初柳,陰曲峙寒雪。只此判氣候,豈必殊燕粵。湝湝濁河駛,畟畟晨風發。揚帆截驚贛,倚棹望窮發。鳧雁眇難即,汀蘭翠堪結。美人既莫期,天路復幽絕。陂岡郁參錯,岸沙皓明滅。日暮孤云與,何以慰忡惙。
皇祖神武,疇敢戲豫。元年四月,筠叛于潞。皇祖躍馬,至潞城下。筠窘赴火,焦頭爛胯。皇祖龍驤,疇敢猖狂。元年九月,進叛于揚。皇祖長驅,至揚城隅。進窘登樓,并焚其孥。皇祖曰嘻,物情難籌。予代有周,天時人謀。罔有不同,予德其休。予亦即祚,涵濡養撫。罔有失所,予德其裕。筠胡予違,進胡不隨。予匪汝誅,汝自取之。既剪二盜,圣武烜耀。荊潭蜀吳,如拔腐草。
孤齋懸清夜,孤枕秋蟲邊。颯颯松林雨,汩汩流暗泉。所思在遠方,攬衣不能眠。山半歌者誰,山僧如哀猿。
頻年蛇退猿愁地,竟是橙黃橘綠時。遼左云飛收失土,湖邊落日照降旗。思彌歲月存榮悴,應惜嶙峋待護持。默識秋山樓外在,可能陳調賦新詞。
閱世紛如起滅漚,可須金羽較沈浮。自知人老宜堅坐,更為春寒倦薄游。羌蹇尚能哦楚些,儀鄰不復夢唐樓。載書歸老黃山下,待喚溪翁賃半舟。華年君欲隱山村,如我彌當杜篳門。落落筋骸馀老病,奄奄氣息僅生存。黃精滿谷春苗嫩,丹卝藏山石溜溫。足可無求度殘歲,自編詩集教兒孫。
十年持節嶺西東,奏疏金門月幾封。都府清虛如到寺,家徒冷淡不隨公。瘡痍已拯人間溺,經略還收戰外功。猶與后時憂饋餉,羨馀不以獻重曈。
閻閭苦貧病,皂隸亦饑愁。入夜聲尤急,連山勢未收。無言閑麈尾,有意念刀頭。獨酌難成醉,空乾瑤玉舟。
同學書生已冕旒,未將換與一羊裘。子云到老不曉事,不信人間有許由。
主恩朋意兩殊遭,知遇無緣答寸毫。只為宮閹多氣色,故藏名姓入醇醪。
虎倦龍疲白刃秋,兩分天下指鴻溝。項王不覺英雄挫,欲向彭門醉玉樓。
近別逾旬朔,俄傳訃問來。初疑馀子謗,漸沸使人猜。竟作青黃木,終成怨怒雷。數行衰淚盡,吾意獨憐才。
九日群開竹葉觴,茱萸傳插動離腸。賦詩不少浣花叟,吹帽那尋從事郎。坐看孤鴻橫別浦,遙憐匹馬亂殘陽。尊前已是蒹葭路,莫待臨流嘆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