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公冬日成茆屋四首用韻
數椽聊自可,欹枕抱書眠。窗闊堪延月,茆疏好見天。殘氈猶馬革,點雪即花磚。野老頻來過,床頭起暮煙。
不識長安樂,何如東海隅。夜寒聞鶴語,榻短學僧趺。興至詩涂壁,饑來雪滿盂。西鄰遷客在,鎮日待招呼。
身閒居自僻,豈必在山阿。寒灸青藜火,行吟哨遍歌。詩能窮學士,酒亦病維摩。向晚西風急,何人著屐過。
舉世皆兵革,安居自朔庭。佛容參米汁,客與論棋經。衾薄風侵骨,心空月在扃。屢攜孤杖去,帶雪步荒坰。
數椽聊自可,欹枕抱書眠。窗闊堪延月,茆疏好見天。殘氈猶馬革,點雪即花磚。野老頻來過,床頭起暮煙。
不識長安樂,何如東海隅。夜寒聞鶴語,榻短學僧趺。興至詩涂壁,饑來雪滿盂。西鄰遷客在,鎮日待招呼。
身閒居自僻,豈必在山阿。寒灸青藜火,行吟哨遍歌。詩能窮學士,酒亦病維摩。向晚西風急,何人著屐過。
舉世皆兵革,安居自朔庭。佛容參米汁,客與論棋經。衾薄風侵骨,心空月在扃。屢攜孤杖去,帶雪步荒坰。
幾間茅屋聊以安身,斜靠著枕頭抱著書入眠。窗戶寬敞能迎接月光,茅草稀疏可看見天空。破舊的氈子如同馬革,點點白雪好似花磚。村野老人常常來訪,床頭升起傍晚的炊煙。不懂得長安的繁華快樂,哪里比得上東海之濱。夜晚寒冷聽到鶴鳴,短榻上學著僧人盤坐。興致來了就在墻壁上題詩,饑餓時雪落滿了缽盂。西邊鄰居是被貶之人,整日等著我去招呼。身閑居處自然偏僻,何必一定要在山林。寒夜用青藜點火取暖,邊走邊吟誦《哨遍》之歌。詩歌會使學士窮困,美酒也會讓維摩居士生病。傍晚西風猛烈,誰會穿著木屐來訪。整個世界都在戰亂,自己在北方庭院安居。對著佛像參悟禪機,和客人談論棋經。被子單薄寒風刺骨,內心空明月光照在門上。多次拄著孤杖出門,帶著雪在荒郊漫步。
數椽:幾間屋子。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
欹枕:斜靠著枕頭。
延月:迎接月光。
馬革:馬皮。這里形容氈子破舊。
花磚:這里形容雪落在地上的樣子。
趺:盤腿而坐。
青藜火:傳說西漢劉向在天祿閣校書,有老人拄著青藜杖來,吹杖頭出火,為他照明。后以“青藜火”指夜讀或勤學。
哨遍:詞牌名。
維摩:即維摩詰,佛教菩薩名,在家修行的典范。
朔庭:北方的庭院。
米汁:指禪機。
扃:門。
荒坰:荒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舉世皆兵革”可推測當時處于戰亂時期。詩人可能因社會動蕩而選擇在偏僻之地隱居,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心境和對生活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寧靜簡樸生活的追求和對戰亂的感慨。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知名,但反映了特定時期文人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情感。
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
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
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
洞門高閣靄余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可憐磐石臨泉水,
復有垂楊拂酒杯。
若道春風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來。
相送臨高臺,
川原杳何極。
日暮飛鳥還,
行人去不息。
仙官欲往九龍潭,旄節朱幡倚石龕。
山壓天中半天上,
借問迎來雙白鶴,已曾衡岳送蘇耽。
城隅一分手,
幾日還相見。
山中有桂花,
莫待花如霰。
忽蒙漢詔還冠冕,始覺殷王解網羅。
日比皇明猶自暗,聞道百城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綠樹重陰蓋四鄰,
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松下,
白眼看他世上人。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南入剡中路,草云應轉微。
湖邊好花照,山口細泉飛。
此地饒古跡,世人多忘歸。
經年松雪在,永日世情稀。
蕓閣應相望,芳時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