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日諸僚宴集二首
佳節逢重五,移尊上廣堂。羈懷開造次,遠眺入蒼茫。
暑雨鳩林爽,南薰燕幕涼。喧江龍舸競,無那楚人狂。
玉樹良朋集,歡歌晚未收。應時傳角黍,隨俗薦蒲甌。
層閣超塵響,清江醒醉眸。昔賢鸚鵡會,悽斷藕花洲。
佳節逢重五,移尊上廣堂。羈懷開造次,遠眺入蒼茫。
暑雨鳩林爽,南薰燕幕涼。喧江龍舸競,無那楚人狂。
玉樹良朋集,歡歌晚未收。應時傳角黍,隨俗薦蒲甌。
層閣超塵響,清江醒醉眸。昔賢鸚鵡會,悽斷藕花洲。
在端午節這個佳節,大家把酒杯移到寬敞的大堂。我這羈旅的情懷突然得以舒展,遠望一片蒼茫景象。暑天下雨,鳩鳥棲息的樹林格外清爽,南風讓燕巢也變得涼爽。喧鬧的江面上龍舟競渡,無奈楚人如此瘋狂。賢良的朋友像玉樹般聚集在一起,歡快的歌聲到晚上還未停歇。應著時節傳遞著粽子,依照習俗獻上菖蒲酒。樓閣高聳,隔絕塵世喧囂,清江之景讓醉眼清醒。昔日賢才的鸚鵡洲聚會,如今在藕花洲令人凄然斷腸。
重五:即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移尊:移動酒杯,指宴飲。
羈懷:羈旅的情懷。
造次:匆忙、倉猝,這里指突然。
南薰:南風。
龍舸:龍舟。
無那:無奈。
角黍:即粽子。
蒲甌:盛著菖蒲酒的杯子。
鸚鵡會:指東漢末年禰衡作《鸚鵡賦》的聚會。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羈懷’可推測詩人當時可能身處異鄉。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人們通常會舉行宴集等活動,詩人在宴會上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保持著過端午的傳統習俗,詩人或許也受當時文化氛圍影響,借詩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往昔的追思。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節僚友宴集的場景,展現了節日的熱鬧氛圍。主旨既有聚會的歡樂,也有對往昔賢才的緬懷和自身羈旅的感慨。在文學上,體現了當時節日宴集詩的特點,反映了傳統節日文化和文人的情感世界。
月何極。明明長照紅顏色。紅顏色。疑云疑雨,楚王宮北。相思相憶頭絲白。歡娛已往今非昔。今非昔。溫柔鄉路,安排拋擲。
地有前緣方作客,生非情種不耽詩。好風吹到相思句,搔首斜陽獨立時。
仙翁辟谷綠毛生,假向人間作姓稱。應與桐君為伴侶,丹成白日共飛升。
關山千里音塵隔。芳菲消歇。一參一商天南北。幾時見得。空相憶舊時顏色。淚珠凝碧。北風也似人情仄。涼薄何極。
麓云無恙在,春樹望君深。宿雨千山夢,孤燈兩地心。頻年半離合,萬里共浮沉。風竹傳清響,故人何處吟?
法身無著本來空,應供隨緣處處同。偶向石間留個影,一輪秋日碧潭中。
相思正苦。惆悵黃昏雨。恰好月圓剛十五。知有閑愁幾許。青鸞不遞愁書。天河又隔雙魚。移取吳郎玉斧,替儂情種鋤除。
蠻塞久吾阻,故園今汝還。夕陽明古渡,落葉瘦秋山。骨肉風塵隔,音書道路難。到家遠相慰,一笑解慈顏。
稚川不戀晉衣冠,勾漏仙成九轉丹。剩得數行風雨竹,人間珍重掃空壇。
窗內呢喃細語。窗外丁東細雨。尚疑聲響太分明,著意防鸚鵡。郎上愿河船,妾把情天補。雙雙化作并頭花,笑檢群芳譜。
六年不見先生面,奉手驚心鬢有絲。投老江湖供奉意,愴懷家國少陵詩。關河戰壘休兵早,梁月吟魂入夢遲。筆下幾多哀樂感,晚窗微醉寫新詞。
巍巍古殿峙中央,匼匝屏風列九房。莫惜冥搜訪仙跡,其間恐有紫金床。
三年地獄天如墨。白駒過隙。雄心已共寒灰寂。頭顱猶昔。一朝一暮愁千百。雨斜風急。從今推想收場日。應更蕭瑟。
洞庭無風時,上下皆明月。微波不敢興,甚靜蛟蜃穴。
走馬城南問草堂,浣花深處尚馀香。窗前草綠新詩境,檻外山青舊戰場。四海親朋半生死,百年天地幾興亡。湖湘風雅公能振,稽首騷壇我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