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水淺不得渡閘遣悶
上流舟不來,下流舟不去。
一閘橫中間,齊唱公無渡。
天厄饑驅人,無適非窘步。
我來自毗陵,百七十里路。
觸藩似羝羊,進退皆自誤。
堂上白發親,年已迫衰暮。
懷中黃口兒,呱呱索乳哺。
可憐牛衣人,蓬首悲莫訴。
此行殊芒芒,未必即有遇。
況復行路難,徘徊望江樹。
上流舟不來,下流舟不去。
一閘橫中間,齊唱公無渡。
天厄饑驅人,無適非窘步。
我來自毗陵,百七十里路。
觸藩似羝羊,進退皆自誤。
堂上白發親,年已迫衰暮。
懷中黃口兒,呱呱索乳哺。
可憐牛衣人,蓬首悲莫訴。
此行殊芒芒,未必即有遇。
況復行路難,徘徊望江樹。
上游的船只無法駛來,下游的船只不能離去。一道水閘橫亙中間,眾人齊聲唱著《公無渡》的歌謠。上天降厄、饑餓驅迫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是艱難的腳步。我從毗陵而來,跋涉了一百七十里路程。如同公羊撞籬笆般進退兩難,無論進或退都是自己的失誤。家中堂上有白發雙親,年紀已近衰暮。懷中尚在襁褓的幼兒,正呱呱哭著索要乳汁。可憐這身著粗陋牛衣的窮人,蓬頭垢面的悲苦無處訴說。此去前路茫茫,未必就能有所際遇。何況行路本就艱難,只能徘徊著眺望江邊的樹影。
公無渡:化用古樂府《公無渡河》,此處指因閘阻無法通行,眾人勸誡莫強行渡河。
天厄:上天降下的困厄、災禍。
窘步:艱難的腳步,形容處境困頓。
毗陵:古地名,今江蘇常州一帶。
觸藩似羝(dī)羊:出自《周易·大壯》,比喻進退兩難。羝羊,公羊;藩,籬笆。
黃口兒:幼兒,因幼兒口周色黃得名。
牛衣人:穿粗麻編的牛衣(御寒物)的窮人,代指貧困者。
殊芒芒:非常迷茫,前途未卜。
行路難:化用古樂府《行路難》,指旅途艱辛。
此詩當為詩人因月河水淺、閘阻無法渡河時所作。結合“天厄饑驅人”“毗陵”“堂上白發親”等內容,推測詩人為生計奔波,途中受阻,面對家庭責任與旅途困境,觸景生情,感慨而作,反映了底層民眾為生存掙扎的現實。
全詩以閘阻渡河為核心,從交通受阻寫到旅途艱辛,再到家庭牽掛,層層遞進,真實展現了奔波者的困頓與無奈,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
送文迎武遞參差,一始一終光圣儀。 四海生人歌有慶,千齡孝享肅無虧。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凄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香冷金爐,夢回鴛帳馀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慘結秋陰,西風送、霏霏雨濕。凄望眼、征鴻幾字,暮投沙磧。試問鄉關何處是,水云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腸欲斷,頭應白。空搔首興嘆,暮年離拆。須信道消憂除是酒,奈酒行有盡情無極。便挽取、長江入尊罍,澆胸臆。
十年塵土暗衣巾,亂走江鄉一病身。 西第將軍成底事,北朝開府是何人。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濃。湖山圖畫中。采芙容。賞芙蓉。小小紅船西復東。相思無路通。
秋色西陵滿綠蕪,繁弦急管強歡娛。 長舒羅袖不成舞,卻向風前承淚珠。
君子何嘗去小人,小人如草去還生。 但令鼓舞心歸化,不必區區務力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弱冠弄筆硯,恥為章句儒。 夜半劍氣發,精光射天衢。 欲分天子憂,張燈閱地圖。 七閩山水秀,我亦思故廬。 世事苦齟齬,吾道甯躊躕。 一官如涕唾,焉能輕重吾。
候應黃鐘動,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壓頭,潛蟄地中雷。莫道希聲妙寂,嶰竹雄鳴合鳳,九寸律初裁。欲識天心處,請問學顏回。 冷中溫,窮時達,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畫,送上筆尖來。一氣先通關竅,萬物旋生頭角,誰合又誰開。官路春光早,簫落數枝梅。
枇杷花下綺窗開,眉史前頭貯麝煤。 錦綆重沾棄脂水,畫奩先就避風臺。 敲籠戲惹春禽罵,下箔教迷暝燕回。 坐對清溪應借問,小姑何日肯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