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興道觀有感五首 其二
仙洞春深長薜蘿,
杜鵑花發蕙風和。
善門有后澆松早,
貧戶無憂賣筍多。
萬古銷沈終冢墓,
二儀開辟幾干戈。
情知來去皆非實,
醉后猶能作此歌。
仙洞春深長薜蘿,
杜鵑花發蕙風和。
善門有后澆松早,
貧戶無憂賣筍多。
萬古銷沈終冢墓,
二儀開辟幾干戈。
情知來去皆非實,
醉后猶能作此歌。
神仙洞府的春色綿長,薜荔女蘿生長得郁郁蔥蔥;杜鵑花開正艷,和暖的惠風輕拂。行善之家有后福,早早就種下了松樹;貧寒人家無憂慮,靠賣竹筍收入頗多。萬古歲月流逝,最終都歸于墳墓;自開天辟地以來,經歷了多少戰亂。明知世間來去都是虛幻,醉后仍能寫下這首感慨之歌。
薜蘿(bì luó):薜荔和女蘿,兩種蔓生植物,常攀附他物生長,此處形容仙洞的幽深靜謐。
蕙風:和暖的春風,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代指溫和的風。
善門:指行善積德的家庭,《后漢書·竇武傳》有“善人之家,必有余慶”之意。
二儀:指天地,《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處代指宇宙時空。
干戈:古代兵器,干為盾,戈為矛,代指戰爭或沖突。
此詩為詩人游覽興道觀時所作。興道觀作為道教場所,常引發對自然、人生的哲思。詩中“仙洞”“善門”等意象,或與道觀環境相關;“萬古”“干戈”之嘆,可能反映詩人對當時社會動蕩的觀察,結合“醉后作歌”的狀態,推測創作時詩人既有游覽的閑適,亦有對世事的感慨。
全詩以道觀春景起筆,通過自然生機與生活細節的描寫,轉向對歷史變遷與人間紛爭的思考,最終以“來去皆非實”的達觀收束。詩中景、事、理交融,語言平實而意蘊深沉,展現了詩人對生活與歷史的雙重觀照,是一首兼具畫面感與哲理性的感懷之作。
烏藤約住未為過,
禪板焚來也是閑。
最苦河南與河北,
雷轟一喝誑癡頑。
無價明珠暗處懸,
夜深將把木人穿。
誰知卻被泥牛見,
吞入紅霞碧浪淵。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浮。知音若相問,不住涅槃州。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若問下生時,不打這鼓笛。
把酒欲歌驪。濃醉何辭。玉京煙柳欲黃時。明日景陽門外路,相背春歸。
斂淚復牽衣。私語遲遲。可憐誰會兩心期。惟有畫簾斜月見,應共人知。
山光潭影冷清暉,
坐久新涼欲襲衣。
忽漫推窗滿庭月,
六朝松老樹陰稀。
落日照延佇,秋深沙塞間。
天低疑近水,云動欲移山。
鉛槧聊從好,弓刀敢就間。
遙看點蒼隼,千里片時還。
三山渺渺水濺濺,
日月衣冠又一天。
不是六鰲相拄得,
便流西極已多年。
記得珠簾初卷處,人倚闌干,被酒剛微醉。
翠葉飄零秋自語,曉風吹墮橫塘路。
詞客看花心意苦,墜粉零香,果是誰相誤。
三十六陂飛細雨,明朝顏色難如故。
殘蛩悲切。向虛檐底,碎語無歇。
高秋霽景何限,叢桂正巖香初發。
接羽新鴻過也,任流水嗚咽。
自映帶、千里蒹葭,露影吹涼野云闊。
駒光到眼須臾別。勸且將、酩酊酬佳節。
銅盤滿貯清淚,知幾見、古時圓月。
子夜歌翻,爭忍蠻弦楚管空設。
況鏡里、猶是朱顏,笑指金樽說。
馬蹄才發,陽平門外,望里是淮安。
可憐此地,曾經流浪,一十五年前。
曲江高會知何處,秋水晚生煙。
惟有垂楊,千條萬縷,還掛酒樓邊。
弄孫啖蔗舞萊衣,載酒東風蕨正肥。百稔椿萱常并蔭,十年桑拓已成圍。三千桃實來西闕,一首冰壺傳北幃。天與循陔閑歲月,笑看鷗鷺共忘機。
綠葉松身幾世修,籌添海屋日悠悠。瑤臺勝會盡仙侶,蓬島春深晉玉鷗。愛客風流謀淺酌,蕓窗聯句結新儔。形骸放浪寒江上,最惜相逢已白頭。
揮斤斷臂完清節,
顛沛猶能潔此身。
為問歸來長樂老,
不知何代是君臣。
孤城郭外眺煙波,日落云寒朔氣多。
四海萍蹤人易老,萬山雪色雁初過。
穆陵壯氣連邊塞,漳水分流納衛河。
更值天涯將歲暮,平生心事獨悲歌。
一腔恨血噴桃花,
點染生綃妙筆夸。
為問元規塵十丈,
攜將此扇可能遮。
送客隨家豐儉施,
盡情為餞免生疑。
卻蒙惠重過相贈,
斂手遙別向暮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