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夜吳希實隱君館陪餞君搢詩人
開樽當節序,歸思莫匆匆。
秋色猶南菊,寒聲自北鴻。
幾人心跡定,萬事古今同。
曠達真吾輩,何如栗里翁。
茱萸共把玩,聚散復何愁。
秉燭重陽過,移樽片月留。
我?同調侶,君醉異鄉秋。
別后多詩興,還登何處樓。
開樽當節序,歸思莫匆匆。
秋色猶南菊,寒聲自北鴻。
幾人心跡定,萬事古今同。
曠達真吾輩,何如栗里翁。
茱萸共把玩,聚散復何愁。
秉燭重陽過,移樽片月留。
我?同調侶,君醉異鄉秋。
別后多詩興,還登何處樓。
在這節日里打開酒杯,歸家的思緒先別太急切。秋天的景色還有如南方的菊花般燦爛,寒冷的聲音是北方飛來的大雁傳來。有幾人能讓自己的內心安定,古往今來萬事其實都相同。我們這些曠達之人,和那陶潛相比又如何呢。一起把玩著茱萸,相聚離散又何必憂愁。手持蠟燭度過了重陽佳節,移動酒杯,明月也仿佛停留。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你在異鄉的秋夜中沉醉。分別之后定會詩興大發,又會登上哪座高樓去賦詩呢。
重九:即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開樽:打開酒杯,指飲酒。
節序:時節,節令。
南菊:南方的菊花,常象征秋天。
北鴻:北方飛來的大雁,秋天大雁南飛,常帶來秋寒的訊息。
心跡:內心的真實想法和行為表現。
曠達:心胸開闊,想得開。
栗里翁: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曾隱居栗里。
茱萸:一種植物,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秉燭:手持蠟燭。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題可知是重陽節夜晚,詩人在吳希實隱君的館舍中陪餞君搢詩人。當時社會環境或許較為平常,詩人與友人相聚,在節日氛圍中引發了對人生、友情的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重陽節與友人相聚又分別展開,體現了詩人曠達的心境和對友情的珍視。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力,但展現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曾承恩命佐殊邦,多病歸田檢藥囊。玉樹忍看埋土壤,朱弦無復奏宮商。千金子壯心何恨,萬卷書存業未荒。惆悵舊游今已矣,山房題詠墨猶香。
先帝知公早,虛懷第一人。至今詩禮將,獨數武、宣臣。材大雖難用,時來亦少信。高平風烈在,威敏典刑新。空試乘邊策,寧留相漢身。凄涼舊部曲,淚濕冢前麟。云夢連江雨,樊山落木秋。公方占賈鵩,我正買龔牛。共有江湖樂,俱懷畎畝憂。荊溪欲歸老,浮玉偶同游。骯臟儀刑在,驚呼歲月遒。回頭雜歌哭,挽語不成謳。
東來望氣過蘿阡,南渡家山五百年。句曲自留陶侍讀,始寧今待謝臨川。柴車雨后馀雙笠,藜杖云中少百錢。知爾身輕能濟勝,朱明何日更尋仙。
銀河剪水漸霏微,供奉承恩直禁闈。琪樹有花春不老,玉堂無月夜生輝。寒催光祿分官酒,暖覺歸春入賜衣。鈴索聲沈宮漏靜,巴歌誰共和金徽。
九月炎方亦郁蒸,探幽聊為洗塵腥。亭偎萬折千回徑,瀑幻銀河白練形。自豁心胸迎爽氣,還期江海寄虛舲。致身忠義真千古,舊事崖山石尚銘。
葉露曉瀼瀼,高叢繞砌傍。孤吟看不厭,只為解傾陽。
江勢下游寬,空濛夜獨看。氣噓風露湛,聲瀉水云寒。遠想生瑤笛,歸心滯畫欄。中流愛秋月,對客欲團圞。
綽約肌膚不受吹,飄香墜玉怕春知。憑誰領取東君意,傳語封家十八姨。
十年湖海傲元龍,匣劍新開赤電鋒。萬里征軺淩曉霰,一尊江雨落芙蓉。揮毫色動西山雪,獻賦風清紫禁鐘。聞道新恩常永夜,莫辭宣室待從容。
碧杜紅蘅縹緲香,冰絲彈月弄清涼。峰巒一一俱相似,九處堪疑九斷腸。
曾思峻極詠周詩,此日經行拜古祠。百代封文藏玉檢,三花晴色映龍墀。紫宮高敞金銀闕,黃鶴能通祝史詞。聞道今皇新秩祀,祈靈天語使臣知。
鄉路猶三驛,逢人問水程。晝愁江上住,涼愛月中行。白發思鄉里,青燈憶弟兄。那能即相見,把酒慰深情。
皇天不祐宰臣謀,萬里樓船一浪休。飄蕩已知吾事去,覆亡安用此身浮。祗今潮自如期至,終古江應不盡流。折戟并銷塵海換,行人猶自說碙州。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騎馬入真陽。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見衣冠是故鄉。聚觀夾道捲紅樓,奪得南朝一狀頭。將謂燕人騎屋看,而今馬首向真州。賣卻私鹽一舸回,天教壯士果安排。子胥流向江南去,我獨倉皇夜走淮。便把長江作界河,負舟半夜溯煙波。明朝方覺田文去,追騎如云可柰何。十二男兒夜出關,曉來到處捉南冠。博浪力士猶難覓,要覓張良更是難。我作朱金沙上游,諸君冠蓋渡瓜洲。淮云一片不相隔,南北死生分路頭。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興亡付不知。不是謀歸全趙璧,東南那個是男兒。
萬物雖散殊,孰非道之體。何必石巖巖,方疑金色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