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牙義禪師退居金陵與予有都城之舊能詩喜說修養年七十馀貌類三四十許人以詩道舊因次韻報之
幻化如空花,建立等修竹。
四海不離身,一笑長滿掬。
相逢亦何有,展轉猶所獨。
攀緣過九上,圓頓系一宿。
歲月屈身臂,到此非問卜。
心清聞妙香,老句俱三復。
何當會實際,超然發吾覆。
未爾且逡巡,更待梨早熟。
幻化如空花,建立等修竹。
四海不離身,一笑長滿掬。
相逢亦何有,展轉猶所獨。
攀緣過九上,圓頓系一宿。
歲月屈身臂,到此非問卜。
心清聞妙香,老句俱三復。
何當會實際,超然發吾覆。
未爾且逡巡,更待梨早熟。
世事變幻如同空中花般虛幻,修行建樹就像修長竹子般挺拔。四海廣闊其實都在自身之內,一個微笑仿佛能盈滿雙手。相逢時也沒什么特別的,輾轉之間仍覺得孤獨。執著追求已過了很久,頓悟也不過是一夜之事。歲月如彎曲手臂般流逝,到如今也無需問卜。內心清凈能聞到奇妙香氣,老詩句都要反復誦讀。何時能體悟到真實的境界,超脫地揭開我的迷惑。若還不能,就暫且徘徊等待,再等梨子成熟的時候。
幻化:指事物的虛幻變化。空花:佛教用語,比喻虛幻不實之物。
建立:這里可理解為修行的建樹。修竹:修長的竹子。
長滿掬:滿捧,形容微笑帶來的滿足感。
展轉:同“輾轉”,形容內心不平靜。
攀緣:佛教語,指執著追求。九上:表示時間長久。
圓頓:佛教指頓悟。
三復:反復誦讀。
實際:佛教指真如、實相,即事物的真實本質。
發吾覆:揭開我的迷惑。
逡巡:徘徊,遲疑。
從詩題可知,烏牙義禪師退居金陵,與詩人有舊交。詩人可能在與禪師重逢交流后,有感于禪師的修行和人生態度,結合自身感悟創作此詩。當時佛教思想較為流行,文人與僧人交流頻繁,這首詩也反映了這種文化氛圍。
這首詩主旨圍繞世事虛幻與修行感悟展開。其突出特點是將佛教思想融入詩歌,語言充滿禪意。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為研究當時佛教文化與詩歌創作的融合提供了實例。
西舍青蚨似雨飛,東家白玉大如圍。儒生落魄休相笑,只愿奇書滿載歸。
節序匆匆歲又除,一家團聚共圍爐。已拋萬里平戎策,且讀東郊種秫書。懷舊夢,覺今吾,春光頗稱白髭須。嬉隨竹馬騎孺子,高臥茅龍讓老夫。
定居人種竹,居定竹依人。新筍甜于肉,長竿健似身。
日長縫就縷金衣,高柳風輕拂翠眉。閒倚小樓題畫扇,但聞別院笑彈棋。主家恩愛有時盡,賤妾心情無限思。又向晚涼新浴罷,琵琶自撥斷腸詞。
新醅拍拍玉光浮,挈榼提壺判醉游。高帽特尋芳樹掛,清歌緩共晚云流。頻來信我何拘忌,大勝為官待告休。日日乘春知未足,翠微還補菊花秋。
國破家何在,窮途更暮年。七歌同谷里,再拜杜鵑前。胡羯長安滿,騎驢短褐穿。畫圖憔悴色,猶足見憂天。
一別音容歲幾更,紙灰飛盡淚猶傾。最憐春雨相將足,綿上有田誰共耕。
滿城風雨無端惡。孤負登高約。佳節若為酬,盛與歌呼,勝卻秋蕭索。菊花旋摘揉青萼。滿滿浮杯杓。老鬢未侵霜,醉里烏紗,不怕風吹落。
人物三珠樹,才華五鳳樓。世稱唐北苑,我謂漢南州。大夢麒麟化,驚魂狴犴愁。平生衰老淚,端為故人流。
素香寂寞野亭空,不似秋千院落中。臥對一枝愁病酒,清明今日雨兼風。
寧勞一第著賢聲,三府曾看有特旌。經術肯為秦博士,孝廉先冠楚諸生。青衿客誦居平節,銀管人書異日名。最是宦馀堪眺訪,延陵祠畔暮云橫。
書來有意問滄波,曉起柴門撫舊柯。孤楫中流楊子暮,白云西去秣陵多。雙龍一別各風雨,五斗相逢今薜蘿。寄語湖邊垂釣者,好尋蝦菜待君過。
此郡臨邊塞,時平不戒嚴。民居蕃漢雜,僧語梵唐兼。翠石磨堪研,咸泉食當鹽。秦城何處是,日暮動遐瞻。
曉曦忽自海東升,又是人生一日程。秉耒每蒙蜂蝶伴,灌園偶有鷺鷗迎。望山時欲吟陶令,看水不思歌屈平。塵世諸多榮辱事,盡隨歲月去無聲。
靈岳多真境,禪宮路更深。五峰常隱日,雙樹自成林。涉澗逢瑤草,臨流漱玉琴。晚鐘歸騎緩,沉醉北山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