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廟三十首 其二十八 送神用《興安》。
神之來游,風馬云車。
淹留彷佛,顧瞻欷歔。
神之還歸,鈞天帝居。
監觀于下,何福不除。
神之來游,風馬云車。
淹留彷佛,顧瞻欷歔。
神之還歸,鈞天帝居。
監觀于下,何福不除。
神靈前來游觀,駕乘風云與車馬。停留時若隱若現,回望間感慨嘆息。神靈返回而去,回到天帝的居所。監察下界萬物,還有什么福澤不賜予。
風馬云車:以風云為馬,以云氣為車,形容神靈出行的儀仗。
淹留:停留。
彷佛:同“仿佛”,隱約不清晰的樣子。
顧瞻:回望、注視。
欷歔(xī xū):嘆息聲。
鈞天:神話中天帝的居所,《史記·趙世家》載趙簡子病中曾夢游鈞天。
監觀:監察、觀察。
除:施予、給予(此處“何福不除”意為“什么福澤不賜予”)。
此詩為南宋高宗朝郊祀(祭天)前祭祀太廟時所用的樂章,屬朝廷禮儀音樂的一部分,用于送神環節。宋代郊祀是重要的國家祭祀活動,旨在通過敬神儀式祈求國泰民安,此類樂章多由文臣奉命創作,內容需契合祭祀主題與儀軌要求。
作為郊廟樂章,全詩圍繞“送神”主題展開,通過描繪神靈來去的場景,傳遞對神靈的敬畏與祈福之心,語言莊重典雅,是宋代祭祀文化中“以樂通神”的典型體現。
長路羈懷寄語微,暑移寒色晝凝暉。香風午送荷交艷,永日閒過燕并飛。狂欲舞難禁弱力,晚方涼卻怯絺衣。桑蠶未事多愁抱,裝橐有時愜夢歸。
峽口秾陰暗夕陽,扁舟五月蒞戎行。氣蘇漓水人忘瘴,曲入梅花鳥哢香。賜扇正懷金闕曉,渡瀘誰贈玉壺涼。憑君少借籌邊略,席捲氛祲靜遠荒。
山麝逃風遠谷藏,一山行過四山香。臍堂自養千鈞弩,枉怨虞人鼻孔長。
人道渠陽爾崄艱,崄艱在彼我何關。卻從楚澤寬平后,彫盡從前鏡里顏。
驟雨初收,檐牙際、猶聽點滴。芳草渡、斜陽在水,鷺鶿閑立。云帶圍山林樹斷,溪腰貼岸船帆出。忽城頭、吹角動離情,鴉歸急。心頭事,累千百。渾不變,天南北。正合歡驚見,競憐孤客。憔悴不堪惟有淚,流離道路人誰識。恨無端、夢醒卻依然,關山隔。
第八峰高是桂林,安期曾度馬明生。個中自有通仙路,拂袖天香影里行。
娟娟細細兩三叢,卻厭桃花相近紅。已有數枝湘浦月,不消千畝渭川風。
地多南漢跡,佳處是花田。訶子園林外,朱明門戶邊。閒尋蘭若坐,倦拂石苔眠。試望朝臺月,蒼蒼已出煙。
憶得初年不解愁,藥欄花徑日風流。臨池書罷黃庭帖,走馬城南覓舊游。
欲問梅花上苑遲,座中南客重相思。開簾署有青山色,對酒人如白雪枝。驛使書來春不見,仙郎夢斷月應知。偏驚直北多烽火,昨夜關山笛里吹。
剩欲登臨強作歡,衣冠未動意先闌。從今泉石非吾事,只借君詩細細看。
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誰知倦游者,嗟此故鄉憶。
昔年同作水曹郎,尊酒重逢在晉陽。治郡久聞馳政譽,參藩新喜拜恩光。兩岐瑞應張堪麥,千里陰連召伯棠。父老攀留知不久,漢廷卿相屬循良。
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簾子。爆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寫就神荼并郁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
白發千條倚道旁,頻將肝膽與人嘗。田園散盡尋常事,一劍當門夜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