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廟二十一首 其七 翼祖室用《大順》。
上帝監觀,維仁是依。
繼世修德,皇心顧之。
其顧伊何,在彼冀方。
施于子孫,降福穰穰。
上帝監觀,維仁是依。
繼世修德,皇心顧之。
其顧伊何,在彼冀方。
施于子孫,降福穰穰。
上天監察審視人間,唯以仁德為依歸。歷代傳承修養德行,帝王心中深切顧念。所顧念者為何?在那冀州故地。福澤施及子孫后代,降下的福祉豐饒綿長。
監觀:監察審視。
維仁是依:賓語前置結構,即“依維仁”,意為依靠仁德。
繼世:世代相承,歷代。
修德:修養德行,積善積德。
顧:顧念,關注。
伊何:疑問代詞,意為“為何”“什么”。
冀方:古冀州之地,代指祖先起源或封地。
施:施加,延續。
穰穰(ráng ráng):豐盛、眾多的樣子。
此詩為南宋高宗趙構祭祀明堂前,于太廟祭祀祖先時所用組詩之一(第二十一首中的第七首),用于翼祖(宋皇室祖先)祭室,配合《大順》樂舞演奏。創作背景與宋代宮廷祭祀禮儀密切相關,旨在通過樂歌追慕祖先仁德,祈求家國福澤延續。
詩為祭祀樂歌,核心圍繞“仁德”與“福澤”展開,既追述祖先修德傳統,又表達對福澤延綿的祈愿,語言莊重典雅,是宋代宮廷祭祀文學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禮儀文化與詩歌藝術的結合。
馬首望青山,零落繁華如此。
再向斷煙衰草,認蘚碑題字。
休尋折戟話當年,只灑悲秋淚。
斜日十三陵下,過新豐獵騎。
鬧處功名少,閑中歲月長。
漢曾招綺季,魯僅有靈光。
玉雪生難涴,淵冰死未忘。
兩州殘父老,懷惠各悲涼。
南陸清和始,北堂燕喜初。會成青鳥信,恩重紫鸞書。
五馬何妨遠,三鳣自不虛。盈階多寶樹,雨露更何如。
報道瑤池宴,君家萼綠華。已看珈是玉,更美棗如瓜。
丹詔銜雙鳳,瓊漿進九霞。年年歌壽母,樂事總堪誇。
莫怪近來都不飲,幾回因醉卻沾巾。
誰料平生狂酒客,如今變作酒悲人。
白發宮娃不解愁,
滿頭猶自插花枝。
曾緣玉兒君王寵,
準擬人看似舊時。
寺通野阜轉清幽,
壓戶藤梢帶葉抽。
最好江洲浮遠綠,
孤懸塔影漾中流。
重華天子,長至奉神虞。九奏會軒朱。
星暉云潤東方曉,拜貺竹宮初。
歸來千乘護皇輿。瑞景集金鋪。
雞竿高唱恩書下,惠露匝中區。
朝來云物效嘉祥,和氣初萌日漸長。
相慶紛紛緣底事,由來人道貴陽剛。
尊前折柳動離情,
怕唱《陽關》煞尾聲。
嘶馬秋風黃葉路,
真成入洛少年行。
吳鬟越鬢,結千絲網得。恰在橫街月明夕。
算白歈椒響,從此停歌,香奩句、一一苔箋重襞。
鏤金紅象管,只畫煙蛾,可有閒情點云石。
花底散朝回,攜坐燈前,擎纖手,雞缸一只。
問解意、青猿近如何,怕難認爭春,那時簾額。
環山清淺一溪水,
夾徑高低十里松。
煙鎖石門疑路斷,
斜陽影里忽聞鐘。
觸石兮山巔,倏四騖兮天邊。
驚霆怒兮電熾,翻河漢兮繩懸。
黍離離兮發嘉,穗壟高下兮水潺湲。
歡吾人兮拜貺,請奉事兮無有窮年。
豐年不待兆鳴鼉,地道菁華萬寶羅。
西北通津財貨足,東南望氣土田多。
海疆辟國二千里,澎島分流卅六波。
終古海邦輸貢賦,來王寧復指天戈。
秋夜月皎皎,涼風滿庭院。
白露落蒹葭,碧天過鴻雁。
懷人在隔水,幽思托綠綺。
清聲激徵羽,心事向誰語。
彈罷不勝情,寒螀喚月明。
好事風流有鄭莊,買園栽菊待重陽。儻能憐我耽佳句,為遣秋根到草堂。
漫從僧舍移甘菊,清蕊重陽摘未堪。徑欲過君籬下看,二兒端可為輿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