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介石學博歸滇南
滇客頻年賦《式微》
今朝才見理征衣
三江日月孤臣老
六詔風煙萬里歸
山過碧雞多戍鼓
星窮朱鳥近親闈
好音為寄東來驛
莫道南天少雁飛
滇客頻年賦《式微》
今朝才見理征衣
三江日月孤臣老
六詔風煙萬里歸
山過碧雞多戍鼓
星窮朱鳥近親闈
好音為寄東來驛
莫道南天少雁飛
滇南的友人多年來吟誦著《式微》表達歸鄉之思,今日終于見到他整理行裝準備啟程。在三江之地歷經歲月,孤臣已漸生華發,如今向著六詔的風煙,即將萬里歸鄉。越過碧雞山時,耳畔常響起戍邊的鼓聲;行至朱鳥星位盡頭,便離家鄉的親人更近了。希望你通過東來的驛站傳遞歸鄉的好消息,莫要說南方少有大雁能傳遞書信。
《式微》:《詩經·邶風》篇名,原意為‘天黑了為何還不回家’,后常代指歸鄉之思。
三江:泛指江南地區,文介石或在此地任職多年。
六詔:唐代云南地區六個部落聯盟的統稱,代指滇南(今云南)。
碧雞:山名,在今云南昆明,相傳有碧雞神棲息,為滇南地標。
戍鼓:戍邊軍隊的鼓聲,暗示滇南山川間仍有邊防痕跡。
朱鳥: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總稱,代指南方地域。
親闈:父母居住的內室,代指家鄉親人。
東來驛:向東傳遞消息的驛站,指與江南聯系的通道。
此詩為清代文人送友人文介石(學官)歸滇南所作。文介石或在江南任職多年,久有歸鄉之愿(‘頻年賦《式微》’),今終成行,詩人以詩贈別,反映清代文人交游中對歸鄉、親情的重視。
全詩緊扣‘送歸’主題,通過歸鄉心愿得償、旅途情景想象、叮囑傳信三個層次,展現對友人的深切關懷。詩中地域意象的巧妙運用,既突出滇南特色,又暗含對友人歸途的牽掛,是清代贈別詩中情感真摯、構思精巧的作品。
搖毫射策逐群裾,獨以高名唱玉除。五斗拋來為詩酒,三馀收得向樵漁。固存夙悟無生理,永訣親裁忍死書。晚歲異鄉成一慟,大紅親破茂紅綀。
遠業相期未易量,那知百歲似風狂。鵩來有恨催新賦,鵲往無醫識禁方。鄰笛他年那忍聽,人琴此日遂俱亡。長空后夜西風急,吹斷驚鴻不作行。
高材磊落氣崢嶸,命薄難將智力爭。赤米白鹽生理窄,紅蓮綠水宦情輕。曾期虛閣憑欄醉,不遂扁舟適野迎。汝已反真歸大化,山城空慟十年兄。
久擬菟裘卜樂郊,遲回何事輟于茅?;\中未畜三年艾,肘后空傳五日膠。
老馬嘶群惟戀棧,拙鳩將婦未居巢。羅浮春色知疏漏,誰向江頭問柳梢。
年來二豎數猖狂,蛇影含杯蟻戰床。楊柳月迷青雀舫,蓬蒿春寂白駒場。
求方欲向東門伯,伏魄幾為南面王。遙憶旗峰簾洞主,停云應共惜春光。
用意十分巧畫眉,
妝成獨自惜容儀。
非緣鄭袖能歌舞,
自是人心著處迷。
三處度夏,開拓封疆,
眉毛在么,抱贓叫屈。
柏山今夏,逢人不得錯舉。
東風菜,嘆多時、拋殘鄉味,枉了隋堤春色,繡畦相待。
欲問樊樓淺酌,舊夢何處,剩有承筐新翠,壓擔馀寒,相思市橋吟賣。
賞心再。負綺語潘郎,春明詞債。
纖手青絲,莫任年華催改。
此際晶鹽一箸,賦才無礙。
句好應寄南雁影,指鶯脰、水邊按譜人在。
黃昏投寺宿,古屋瞰荒江。
村酒沽春甕,山房耿夜釭。
灘高聲撼枕,月落影收窗。
僧老人皆玩,樓鐘曉未撞。
相逢何必嘆飄蓬,汗漫游蹤本是空。
雨氣遠浮江閣外,嵐光低墮酒杯中。
元英高唱推無敵,懷祖多情訝許同。
漫說輕鸞千二百,年華容易楝花風。
入門雖較小,中卻是壺天。
委曲松篁徑,清新錦繡篇。
蟠胸有丘壑,隨處是林泉。
更讀鰲峰句,風流似謫仙。
幾傍禪關系去舟,當年卜筑曲江頭。
藤蘿外接諸天近,氣色遙連百粵浮。
掬水旋供雙鶴發,登臺擬著一羊裘。
自還魏闕慚無補,獨攬圖經憶舊游。
涼風起蘋末,日落林塘幽。
攜我登高伴,狂吟弄彩舟。
舟行拂岸竹,棹進沖沙鷗。
愛此一鑒清,堪洗萬古愁。
插萸情暢遂,采若心夷猶。
遙山列畫幛,密樹張翠幬。
露下聞鶴唳,月出見魚游。
翛然濠濮想,把酒勸莊周。
幾杖安身外,于茲用智深。
見貽扶倦頷,捧受識仁心。
本異支離隱,何妨彥祖欽。
唯愁說詩善,笑解恐難任。
一塔頹然倚碧岑,欲晴欲雨釀春陰。
極天山影多平遠,繞郭溪流半淺深。
喚賣蔗梢紅壓擔,待攜竹杖綠成陰。
朅來擬訪琴臺跡,芳草王孫思不禁。
奔車尼父竟虛言,拊幾千哀淚暗吞。我亦思君向詩里,不成殘句與招魂。
丱年瀁月池頭路,影事吾能一夢之。今日分攜真隔世,苦從遺札證心期。
海隅幸免青蠅吊,人世深哀黃鵠歌。盡有脫衣風義在,江潭賦命奈君何。
秋色從西來,吾齋何瀟灑。
涼飔拂襟袖,老眼作小楷。
念此筋力微,自笑如童騃。
又容凈遠眸,天清暑已解。
重曝晏子裘,莫怪侏儒矮。
高朋正滿座,樽空更須買。
取樂少年同,頓忘吾體憊。
況有吹簫人,取材谷之嶰。
華燈宜高張,梁塵鳧鳧擺。
不醉未云達,遑恤旁觀駭。
試看戰士苦,甲披猶重鍇。
說石頭經廿四春,龍沙萬里上鯤身。
棹聲鞭影都圓夢,雪送花迎各助神。
斬斷六根原是假,歸來一笑卻成真。
借觀羲畫尊麟筆,腐史于今有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