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廬之鄰有屋數間余購取其地葺而新之有樓巋然獨立無壁南武山人為書一聯曰陸沈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因足成之
半世浮槎夢里過,歸來隨地覓行窩。
陸沈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
偶引雛孫問初月,且容時輩量汪波。
灣灣幾曲青溪水,可有人尋到釣蓑?
半世浮槎夢里過,歸來隨地覓行窩。
陸沈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
偶引雛孫問初月,且容時輩量汪波。
灣灣幾曲青溪水,可有人尋到釣蓑?
半輩子像在水上漂泊的木筏般在夢里度過,歸來后隨地尋找安身之所。想借舟暫避這沉淪的世界,可向天發問卻沒有墻壁來承受呵斥。偶爾帶著小孫子去問初升的月亮,暫且讓同時代的人去衡量這汪洋之波。那彎彎的幾曲青溪水,可有能尋到我這垂釣之人的?
浮槎:傳說中來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這里指漂泊。
行窩:指安身的住所。
陸沈:比喻國土淪陷或社會動亂。
天問:屈原曾作《天問》,這里指對世事的質問。
雛孫:小孫子。
汪波:汪洋之波,比喻世事。
黃遵憲一生經歷諸多波折,目睹國家的內憂外患。此詩創作于其晚年,他購地建房,在相對平靜的生活中回顧半生經歷,有感而發。當時社會依舊動蕩不安,詩人內心既有對過往的感慨,也有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其特點是情感深沉,借景抒情與用典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體現了黃遵憲詩歌關注現實、情感真摯的風格,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心境。
作屋延梅更鑿池,是花最與水相宜。橫斜清淺黃昏月,畫出孤山兩句詩。
云作袈裟石作僧,巖前獨立幾經春。有人若問西來意,默默無言總是真。
報道瑤池宴,君家萼綠華。已看珈是玉,更美棗如瓜。丹詔銜雙鳳,瓊漿進九霞。年年歌壽母,樂事總堪誇。
能詩老工部,好鍛狂中散。相望千載間,未覺風流遠。群山盡龍蟠,十駕客駑散。嗜酒愧陶潛,過橋煩惠遠。
珥筆蓬萊久,三年接御屏。人如若耶月,客是富春星。莫恨蛾眉短,須愁蘭佩馨。金螭東畔立,可許一沉冥。
凄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輕肩既屢舉,長巾亦徐換。云鬢垂寶花,輕妝染微汗。群臣醉又飽,圣恩猶未半。
鬧市窮山兩不宜,水邊林下且隨時。孤松過午亭陰轉,頑石當門捷徑移。烏兔盈虧忙里失,魚龍潛躍靜中知。大鵬飛上閻浮樹,應笑鷦鷯老一枝。
郎君坐馬臂彫弧,手撚一雙金仆姑。畢竟太平何處用,只堪妝點早行圖。
一山繞水曲成灣,沿岸枝垂可系船。身在桃園堪避世,心隨鷗鳥上云天。
張公經綸資,海內望所屬。如云夙從龍,退復臥巖谷。尋常都市中,人擬丹崖玉。靜觀極幽深,渾噩書數屋。清風動冠紳,門生滿南服。兩朝三大制,承命入天祿。椽筆追典謨,名冠作者錄。三年未嘗淹,一官不啻足。先憂激深衷,時騁江湖目。琴高獨聽音,棋老傍觀局。翻然讀禮馀,有命領宗祝。南都今鎬豐,陵廟故祗肅。公心對神明,行哉副宸燭。恭惟圣祖靈,陟降在于穆。百年禮與樂,舊典行可復。皇思任老成,至治期從欲。論道贊鴻猷,舍公又焉卜。
遠水環沙翠作灣,紅塵飛不入青山。涼風一枕秋宵夢,夢繞千巖萬壑間。
重九花開已自遲,雪中猶裊最繁枝。金門白首悲詞客,似爾飄零過歲時。
風避烏沙鎮,心懷白帝城。峽中險已過,江上浪宜平。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坐當林樹看烏繞,望入銀河與木連。久欲乘槎問天上,幾回津路渺無邊。
勞歌江上采江蘺,一日愁添鬢幾絲。借問客心何處折,渡頭燈火落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