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人陳氏挽詞 其二
令子齊年好,
相從識壸彝。
蕭生結綬日,
孟母卜鄰時。
未下升堂拜,
俄聞陟屺悲。
天涯致芻束,
淚落薤歌辭。
令子齊年好,
相從識壸彝。
蕭生結綬日,
孟母卜鄰時。
未下升堂拜,
俄聞陟屺悲。
天涯致芻束,
淚落薤歌辭。
您有優秀的兒子,年齡相當品行美好,我與您相交,了解您遵循女德規范。如同蕭育入仕時的榮耀,又似孟母擇鄰時的用心。可惜還未正式登堂拜訪,就突然聽聞您離世的悲痛。我遠在天涯送來微薄祭品,淚水落于挽歌辭章之中。
令子:佳兒,優秀的兒子。
齊年:指年齡相當或同年。
壸彝(kǔn yí):壸指內宮,彝為常道,代指女德規范。
蕭生結綬:用西漢蕭育結綬出仕典故,喻指其子成才入仕。
孟母卜鄰:典出孟母三遷,喻陳氏重視教育、擇鄰而居的母德。
陟屺(zhì qǐ):出自《詩經·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代指母親去世之痛。
芻束:指用草扎的祭品,代指微薄的吊唁之物。
薤歌:古挽歌名,此處指哀悼的辭章。
此為悼念陳氏的挽詞,當創作于陳氏去世后。詩中提及“令子”“孟母卜鄰”等,可見陳氏以賢德持家、重視子女教育,作者或與陳氏家族有交,故以詩追念其德。
全詩緊扣“挽”字,先贊陳氏教子有方、恪守女德,再嘆未及深交而驟聞噩耗,最后以天涯致祭、淚落挽歌作結,既頌其德,又抒其哀,是典型的追挽賢母之作。
誠和尚昔掛孤帆,圭上人今架小庵。老去身無安頓處,挑包便擬作禪參。自昔吳僧標致清,經禪之外有詩名。士衡止在東家住,恨不同聽鶴唳聲。萬頃煙波百尺絲,禪家宗旨有誰知。自嫌固陋如高叟,卻為僧箋把釣詩。
抵死詮迷愿未空。憑誰飲淚溯歡叢。三津雨暗無窮碧,九域霞飛別樣紅。新酒漬,舊吟蹤。肯教彩筆事雕蟲。樓臺七寶渾難拆,解夢何如證夢同。
未許魂隨蠟炬殘,天留微命廁詩壇。今朝忽訝晴窗暖,昨日猶驚病體寒。放飯頑童喧午巷,銜泥新燕上雕欄。東風又報春消息,好把桃花仔細看。
三朝元老帝長城,胸貯雄邊百萬兵。太尉領軍陪漢相,上公分陜護周京。卿云不散投戈色,夜雨猶聞洗甲聲。白袷青編無一事,蕭然還是舊書生。
開遍南枝又北枝,春風于我似相知。酒邊漫說羅浮夢,忘卻瑤臺月下時。
陳王成霸業,故國獨斯臺。寂莫千年恨,傳呼五馬來。秋風樟樹老,殘照石碑頹。舊事今誰說,天晴海色開。
年來身世總悠悠,漫作陳湖兩日游。東望煙波云萬里,逝將吾道付滄洲。
七月七日夜,王母降漢宮。上元何夫人,儀衛略與同。頭作三角髻,年可二十馀。身著青霜袍,坐擁紫霞車。九云夜光冠,六山火玉佩。斂袂登殿階,進向王母拜。王母坐止之,呼與共良會。翩翩三青鳥,飛來綠窗歇。口銜七蟠桃,甘脆勝冰雪。劉郎非仙器,內欲未斷絕。懷核欲種之,開花待桃結。一桃九千年,徒爾縻歲月。上仙啞然笑,忽逐綵云滅。
近水孤亭迥,縈城一徑斜。霜林烏鵲國,冰岸鷺鷥家。殊覺冬曦暖,還拈小扇遮。傳呼惠山水,來瀹建溪茶。
搜粟當年曾作尉,富民何事亦封侯。卻令大姓專輸餉,誰信軍儲借上籌。千里帆檣粳稻白,百城煙水鼓鼙秋。仍聞部曲多窮卒,此日遙分主將憂。
天問吾心,所思何處,此日霧風如海。故綠潮翻載。欲共我、放眼人間澎湃。必知寒又起,迷離里、大妄世界。周旋遮掩,失落理想真情與愛。無奈。是一夢中言,不管死生皆在。暗夜傾城,緋花黑月,盡虛空態。中有孤影喟笑,散作銷魂慨。然啾啾哭鬼,協奏今時萬籟。
青萍長夜舞離筵,綠綺猶將別路彈。岸夾丹楓云外寺,江鳴黃葉雨中船。鄉心半咽驪駒外,客夢孤飛雁陣前。攜手杏花原上約,鳳凰臺月幾回圓。
聞說南溪徑尺魚,漁人何事網常虛。魚行碧葦深先見,網入寒潭迥不舒。東舍刈禾搖夕浦,西鄰決水溜秋渠。平生肉食憂空切,此日臨淵意有馀。
嘆息淳風日已淪,深探性命著微言。當年不授關門尹,萬古誰知道德尊。
日三百顆沃饞涎,肘后丹方勿浪傳。晚與放翁爭曠達,荔枝顛向海棠顛。思莼羹豉辭京洛,為海棠花客劍川。帝憫后村翁老病,即家除拜荔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