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邢氏邢子愿按吳吳人德之而遷楚藩少參以去不佞尤有慨焉因成二章蓋比興之義勝云爾
三吳昔沴癘,原野何葳蕤。靈雨從北來,為我日夜滋。
破塊將作膏,潤枯將作荑。旱魃何相仇,狂飆中奪之。
一展衡巫云,再展七澤?。吳民泣相呴,焉用真宰為。
虛矣詛楚言,楚氓仍見私。日余困薖軸,上書方乞骸。
感君纏綿意,報君繾綣懷。北風蕩征塵,晝暝十二街。
我以為兄弟,焉知虎與豺。青鏡光不虧,浮塵焉見霾。
韶年負奇蓄,勝際未詎涯。椹衫黃金帶,紫蓋白鼻騧。
楚游誠云樂,和郢況不乖。
三吳昔沴癘,原野何葳蕤。靈雨從北來,為我日夜滋。
破塊將作膏,潤枯將作荑。旱魃何相仇,狂飆中奪之。
一展衡巫云,再展七澤?。吳民泣相呴,焉用真宰為。
虛矣詛楚言,楚氓仍見私。日余困薖軸,上書方乞骸。
感君纏綿意,報君繾綣懷。北風蕩征塵,晝暝十二街。
我以為兄弟,焉知虎與豺。青鏡光不虧,浮塵焉見霾。
韶年負奇蓄,勝際未詎涯。椹衫黃金帶,紫蓋白鼻騧。
楚游誠云樂,和郢況不乖。
過去三吳地區遭受災害,原野雜亂荒蕪。神靈之雨從北方而來,日夜滋潤著大地。原本干裂的土地將化作肥沃土壤,干枯的草木將長出新芽。可旱魃卻來作對,狂風在中途把雨水奪走。你到楚地一展如衡山巫山間的云氣般的才能,再如在云夢澤般有所作為。吳地百姓哭泣著相互慰藉,這真的是上天的安排嗎?那詛咒楚國的話是虛妄的,楚國百姓仍受眷顧。我長久被困,正上書請求辭官。感激你深情厚誼,以繾綣情懷相報。北風吹蕩著征塵,白天里街道昏暗。我把你當兄弟,怎知會有虎豺般的人。銅鏡光芒未減,怎會被浮塵蒙蔽。你青春年少懷有奇才,美好際遇無窮無盡。身著桑木色衣衫配黃金帶,乘坐紫蓋車駕著白鼻黃馬。楚地游歷誠然快樂,和唱楚地歌謠也很和諧。
三吳:古地區名,說法不一,一般指吳興、吳郡、會稽。
沴癘:災害。
葳蕤:草木茂盛,這里形容原野雜亂荒蕪。
靈雨:好雨,甘霖。
破塊:干裂的土地。
荑:草木初生的嫩芽。
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衡巫:衡山和巫山。
七澤:古時楚地有七個著名的澤藪,后以“七澤”泛稱楚地湖泊。
相呴:以氣相吹拂,比喻相互慰藉。
真宰:指天,大自然。
詛楚言:詛咒楚國的話。
楚氓:楚國百姓。
薖軸:困厄。
乞骸:請求辭官。
繾綣:情意深厚。
十二街:泛指街道。
青鏡:銅鏡。
霾:蒙蔽。
韶年:青春年少。
椹衫:桑木色的衣衫。
白鼻騧:一種黃馬。
和郢:和唱楚地的歌謠。
邢子愿按察吳地時,吳地百姓對他感恩戴德,但他隨后遷任楚藩少參離開。作者對此有所感慨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災害和人事變動,作者自身或許也處于困境,從“日余困薖軸,上書方乞骸”可看出作者有辭官之意。
這首詩主旨是贈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情誼和祝福。其突出特點是比興手法運用巧妙,將自然與人事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表達。
波濤漱苦盤根淺,
風雨飄多著葉遲。
迥出孤煙殘照里,
鷺鶿相對立高枝。
渤澥聲中漲小堤,
官家知后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
應亦年年稅紫芝。
小輪輕線妙無雙,
曾伴幽人酒一缸。
洛客見詩如有問,
輾煙沖雨過桐江。
滿目山川似勢棋,
況當秋雁正斜飛。
金門若召羊玄保,
賭取江東太守歸。
月午山空桂花落,
華陽道士云衣薄。
石壇香散步虛聲,
杉云清泠滴棲鶴。
江邊日晚潮煙上,
樹里鴉鴉桔槔響。
無因得似灌園翁,
十畝春蔬一藜杖。
草著愁煙似不春,
晚鶯哀怨問行人。
須知一種埋香骨,
猶勝昭君作虜塵。
敬亭寒夜溪聲里,
同聽先生講太玄。
上得云梯不回首,
釣竿猶在五湖邊。
手關一室翠微里,
日暮白云棲半間。
白云朝出天際去,
若比老僧猶未閑。
江上悠悠人不問,
十年云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
縱放繁枝散誕春。
日午空齋帶睡痕,
水蔬山藥薦盤飧。
林烏信我無機事,
長到而今下石盆。
偶避蟬聲來隙地,
忽隨鴻影入遼天。
閑僧不會寂寥意,
道學西方人坐禪。
孔融不要留殘膾,庾悅無端吝子鵝。
香稻熟來秋菜嫩,伴僧餐了聽云和。
閑吟料得三更盡,始把孤燈背竹窗。
一夜西風高浪起,不教歸夢過寒江。
故人溪上有漁舟,
竿倚風蘋夜不收。
欲寄一函聊問訊,
洪喬寧作置書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