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雜詩三首
春盡一到此,散愁幽意繁。西湖草已綠,南國桂應蕃。宮殿浮今日,山河控北門。時艱羨飛錫,來往給孤園。
昔日西湖釣,宣皇游幸來。至今鮫室里,彷佛錦云開。歲月芙蓉殿,關山龍虎臺。東巡志更遠,誰挽八鸞回。
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土木春巖盡,樓臺海霧深。僧皆傳玉食,地更壘黃金??v目翻愁極,長安歲歲陰。
春盡一到此,散愁幽意繁。西湖草已綠,南國桂應蕃。宮殿浮今日,山河控北門。時艱羨飛錫,來往給孤園。
昔日西湖釣,宣皇游幸來。至今鮫室里,彷佛錦云開。歲月芙蓉殿,關山龍虎臺。東巡志更遠,誰挽八鸞回。
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土木春巖盡,樓臺海霧深。僧皆傳玉食,地更壘黃金??v目翻愁極,長安歲歲陰。
春末來到此地,心中愁緒消散,幽情思緒紛繁。西湖的草已變綠,南方的桂樹想必也很繁茂。宮殿在今日依舊如在眼前,山河扼守著北門。時局艱難,真羨慕那些能自由來去的僧人,在給孤園間往來。昔日在西湖垂釣時,宣皇曾來游玩。至今在鮫室里,仿佛還能看到當年如錦云般的繁華。歲月流轉,芙蓉殿已歷經滄桑,關山外是龍虎臺?;实蹡|巡的志向更遠大,可誰能把皇帝的車駕挽回呢。西山有五百座寺廟,大多傍著北邙山。春天里巖間的土木建筑已盡顯,樓臺隱沒在海霧深處。僧人們都享受著皇家的美食,此地更是堆積著大量財富??v目遠望反而愁緒至極,長安年年都籠罩在陰霾中。
散愁:排解憂愁。幽意:幽閑的情趣。
蕃:繁茂。
浮:浮現,猶在眼前??兀憾笫?。
飛錫:僧人出行持錫杖,因稱僧人游方為飛錫。給孤園:指佛教圣地。
宣皇:指明宣宗。游幸:帝王出游。
鮫室:神話中鮫人所居之處,這里指華麗的地方。
芙蓉殿:宮殿名。龍虎臺:在今北京昌平縣西北。
八鸞:天子車駕上的鈴鐺,這里代指皇帝的車駕。
北邙:山名,多為葬地,這里泛指西山。岑:小而高的山。
玉食:美食,這里指皇家供給僧人的食物。
此詩創作時間大致處于明朝時期。當時社會可能面臨著一些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皇帝東巡等行為或許引發了社會的不穩定。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游覽西山,觸景生情,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和內心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在于反映社會現實和詩人的憂慮之情。其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意境深遠,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將情感表達得深沉含蓄。在文學史上,它展現了當時文人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德化流行俗自移,齊民那必在鞭笞。愿將舊政貽新尹,慈惠長留去后思。
煌煌天語紀神功,賢宰精誠帝謂通?;炔粸闉恼髡?,芃芃禾黍慶年豐。
高原少雨便災荒,諄勸黎民廣種桑。比歲漸知蠶繭利,家家爭祀馬頭娘。
水道疏通五十條,東橫河勢自迢迢。沙洲套港分南北,灌溉咸資大海潮。
西郊建院仰前賢,秀讀詩書樸種田。課士勸農頻稅駕,棠陰深處憩花韉。
令尹題名取次看,幾人嚴覈幾人寬。一周甲子從頭數,六十年無此好官。
砌雪無消日,卷簾時自顰。 庭梅對我有憐意,先露枝頭一點春。
惜起殘紅淚滿衣,它生莫作有情癡。人天無地著相思。 花若再開非故樹,云能暫駐亦哀絲。不成消遣只成悲。
未問蘭因已惘然,垂楊西北有情天。 水月鏡花終幻跡,贏得,半生魂夢與纏綿。 戶網游絲渾是罥,被池方錦豈無緣? 為有相思能駐景,消領,逢春惆悵似當年。
古墻陰、夕陽西下,亂蟲蕭颯如雨。西風身世前因在,盡意哀吟何苦。誰念汝。向月滿花香,底用凄涼語。清商細譜。奈金井空寒,紅樓自遠,不入玉箏柱。 閑庭院,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欄好,無奈心期先誤。愁謾訴。祇落葉空階,未是消魂處。寒催堠鼓。料馬邑龍堆,黃沙白草,聽汝更酸楚。
解道傷心片玉詞。此歌能有幾人知。歌塵如霧一顰眉。 碧海青天奔月后,良辰美景葬花時。誤人畢竟是芳姿。
蛾蕊顰深,翠茵蹴淺,暗省韶光遲暮。斷無情種不能癡,替消魂、亂紅多處。飄零信苦。只逐水、沾泥太誤。送春歸、費粉娥心眼,低徊香土。 嬌隨步。著意憐花,又怕花欲妒。莫辭身化作微云,傍落英、已歌猶駐。哀箏似訴。最腸斷、紅樓前度。戀寒枝、昨夢驚殘怨宇。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北粓讨聊祥T。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敝潦牵峦蠊遣豢傻?,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后,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揚,凡五死而得絕,特告其父母火之,無留骨穢地,揚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關中黃遵嚴、粵東屈大均為作傳、銘、哀詞。
顧尚有未盡表章者:予聞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數人,其后皆來江都省墓。適英、霍山師敗,捕得冒稱忠烈者,大將發至江都,令史氏男女來認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節,亦出視之。大將艷其色,欲強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時以其出于大將之所逼也,莫敢為之表章者。
嗚呼!忠烈嘗恨可程在北,當易姓之間,不能仗節,出疏糾之。豈知身后乃有弟婦,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當另為別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輩也。
吾意正蕭瑟,況逢秋半時。 誰家臨水處,定有拒霜枝。 日落煙光淡,風涼衣帶吹。 東城多野色,病叟亦忘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