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封禪十首 其十 太宗配坐酌獻用《禪安》。
毖祀柔祇,報功厚載。
思文太宗,侑神嚴配。
鐘石斯和,籩豆咸在。
永錫坤珍,資生為大。
毖祀柔祇,報功厚載。
思文太宗,侑神嚴配。
鐘石斯和,籩豆咸在。
永錫坤珍,資生為大。
謹慎地祭祀地神,報答它厚載萬物的功勞。追念文德的太宗皇帝,莊重地配享神靈。鐘磬和諧共鳴,禮器全部陳設。愿永遠賜予大地珍寶,以滋養萬物為至重之事。
毖:謹慎,嚴肅。
柔祇(qí):地神。祇,地神,與“神”相對(天神曰神,地神曰祇)。
厚載:指大地厚載萬物,《周易·坤卦》有“坤厚載物”。
思文:追念文德。思,語助詞;文,文德。
侑(yòu):配享,輔助。
鐘石:鐘和磬,古代打擊樂器,代指音樂。
籩(biān)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籩用竹制,豆用木制或銅制。
錫:通“賜”,賜予。
坤珍:大地的珍寶,坤指地。
資生:資助生長,指滋養萬物。
大中祥符是宋真宗趙恒的年號(1008-1016)。宋真宗時期為鞏固統治、粉飾太平,開展了一系列封禪祭祀活動。此詩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禪泰山時所用的樂章,第十首為太宗皇帝(趙光義)配坐酌獻時所用的《禪安》曲歌詞,用于祭祀地神時以太宗配享,體現‘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
此詩為封禪祭祀樂章,通過對祭祀地神、太宗配享的描述,反映了宋代帝王對天地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尊崇,是研究宋代郊廟禮儀和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獻。語言莊重典雅,結構嚴謹,符合祭祀樂歌的功能性要求,同時體現‘報功’‘資生’的傳統思想。
風急漏聲斷,月斜人影長。殘燈收短市,鴛瓦已凝霜。
幽人下山徑,去去夾青林。滑處莓苔濕,暗中蘿薜深。春朝煙雨散,猶帶浮云陰。
嚴冬塞馬來,不意破高壘。縱有飛將軍,倉皇那可恃。殺氣與人煙,相侵慘如此。樹寒啼老鴟,月黑亂新鬼。親戚一聞變,競走霜風里。寧言積血腥,各認骸骨是。群號振山顛,萬淚迸湍水。俯身不回顧,忽復黃塵起。潛伏林谷中,狡黠殊無比。部落入空壁,屠戮甚羊豕。劫擄又北驅,哽咽苦千里。男女不兩存,去留見生死。生者詎得歸,死者長已矣。嗟哉仗鉞人,奮烈向朔鄙。
人生萬事云煙去。催迫成遲暮。豈如過眼有煙云。卻仗煙云供養壽松筠。吉光片羽休論價。軼事猶堪話。云山變幻自無窮。誰識寒梅苦雪是春風。
婦作生涯勤杼軸,夫營活計在桑田。老翁榾柮爐邊坐,幼稚檐前負日暄。
時危挹佳士,慘淡隨回鶻。佯狂真可哀,死淚終映睫。
殷勤仙友。勸我千年酒。一曲履霜誰與奏。邂逅麻姑妙手。坐來休嘆塵勞。相逢難似今朝。不待親移玉指,自然癢處都消。
天質自奇峻,千尋紫翠重。謾煩君獨秀,不愿掩群峰。與客共秋晚,搜詩到暮鐘。夕陰寒欲滴,倚檻見纖秾。
茲行路幾重,去矣不從容。試問君歸興,何如秋色濃。香殘霜后菊,濤響月邊松。隔斷相思夢,千峰與萬峰。
赤日亂青霞,照我湖中艑。來船時借問,前途水深淺。
大國祠官致仕歸,秋風祖帳足光輝。青松黃菊先廬在,白發蒼顏故老稀。久奉山川諳祀典,遠迎鄉黨識朝衣。家居重念君恩厚,日送南來一雁飛。
獻歲三陽泰,祝圣萬方歡。卿云朝氣合,繁星夜炬攢。延閣綿鐘漏,華省肅鹓鸞。金塘初變柳,玉砌巳舒蘭。秩禮崇元化,備職忝春官。
馬步山逾險,舟行水未通。馭風為道號,嚙雪是家風。自許清如玉,從教臭似銅。人生幾兩屐,老去一飄蓬。
凌云氣節鬢驚秋,書劍荒寒事遠游。萬里嵐光乘馬背,一川紅葉上鰲頭。西風不管參軍帽,絕塞空凋季子裘。誰把茱萸念行役?憑高拭目望神州。
舟行一月濺春泥,偶到城西似瀼西。客里正難祛俗累,市中何意得幽棲。亭當竹外疑曾到,路繞花間步欲迷。卻喜石田同夜話,每容新絹買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