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池晚游詩 其十五
山色湖光一例奇,
莫將西子笑東施。
即今隔海同明月,
我亦高吟《三笠辭》。
山色湖光一例奇,
莫將西子笑東施。
即今隔海同明月,
我亦高吟《三笠辭》。
山中景色與湖水波光同樣奇妙,不要拿西施來嘲笑東施。如今隔著大海共賞同一輪明月,我也高聲吟誦著《三笠辭》。
一例:一樣,同樣。
西子:指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東施:傳說為丑女,曾模仿西施皺眉,反增其丑。這里可能是一種自謙或泛指。
《三笠辭》:具體所指需結合作者創作背景,可能是一首具有特定情感或象征意義的詩。
此詩作者為蘇曼殊,他生活在近代,當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這首詩可能創作于其在日本期間,不忍池是日本的一處景點。詩人在游覽不忍池時,面對美麗的湖光山色,有感于中日文化交流,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美自然、倡導文化平等交流。其特點是將自然美與文化典故結合,情感表達真摯。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近代詩人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和積極態度。
杏花憔悴減胭脂,閉戶春深笑不知。芳艷半開爭共賞,何人還愛雨馀枝。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煙霄。見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濤。回首中原何處是,天似幕,碧周遭。茱萸蕊綻菊方苞。左傾醪。右持螯。莫把閑愁,空使寸心勞。會取八荒皆我室,隨節物,且游遨。
云容覆枕無非白,水色侵磯直是藍。田種紫芝餐可壽,春來何事戀江南。
一曲長歌梁甫吟,百年人事幾浮沉。青云北上功名薄,白首南還歲月深。贈別臨岐思解劍,歸來相憶在鳴琴。江頭日夜東流水,欲識滔滔是此心。
嚴親八帙鬢毛垂,治世何曾識亂離。身后尚存三尺墓,集中空見百篇詩。綠筠軒小花為褥,白石階平槿作籬。欲往城南渺何許,幾回長費夢魂思。
暮年楊業竟輿尸,云代威名自一時。破敵何殊逐雉兔,望風曾說避旌旗。晚途供奉成遺老,垂死英雄有駿姿。霜月漫天冰作涕,喑嗚猶繞李陵碑。
猗猗淇園竹,結根盤石安。枝干相扶持,風雨不可干。其實鳳所食,君子思保完。恒恐聲影疏,蕭條霜露寒。金玉慎高節,千載承清歡。
正叨清級忽從戎,況與燕臺事不同。開口謾勞矜道在,撫膺唯合哭途窮。操心未省趨浮俗,點額尤慚自至公。他日陶甄尋墜履,滄洲何處覓漁翁。
人間無處著我輩,只可飛泉蘚石邊。習氣猶馀子虛賦,苦令猿鶴怨風煙。
三綱五典不用學,旦氣清時在枕邊。未出母胎無不具,何須萬里役樓船。
墻東避世意何如,一壑煙霞萬卷書。勝賞時時憑蠟屐,名流往往駐軒車。即看槐室稱觴日,恰值蘭亭被褉馀。顧我丹砂猶未就,醉鄉司馬為君除。
我本郎君屬部民,今朝堂上拜靈椿。閑閑而后無名手,寂寂之馀有此人。千里家書常訓子,一言心事在褆身。仙翁若問吾州政,萬碧樓空不染塵。
春來天氣半陰晴,那更奔馳一月程。又恐花時成草草,還家插柳佐清明。
春來江上打頭風。吼層空。卷飛蓬。多少云濤,雪浪暮江中。早是客情多感慨,煙漠漠,雨濛濛。梁溪只在太湖東。長兒童。學龐翁。誰信家書,三月不曾通。見說浙河金鼓震,何日到,羨歸鴻。
嶺南維歐君,儼若飲醇酒。拙宦三十年,工詩五千首。黑發游中原,白頭臥林藪。惆悵蘭陰臺,落日共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