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陳總領五首 其二
太宗造唐刬隋亂,仁義結民過炎漢。
胡雛負恩逆天紀,忠義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將失紀律,百萬秦人半為鬼。
浮云改變異今古,不謂前車眼中睹。
嘗時潼關說歌舒,今日襄陽說皇甫。
太宗造唐刬隋亂,仁義結民過炎漢。
胡雛負恩逆天紀,忠義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將失紀律,百萬秦人半為鬼。
浮云改變異今古,不謂前車眼中睹。
嘗時潼關說歌舒,今日襄陽說皇甫。
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了隋朝的戰亂,用仁義凝聚百姓,功績超過了漢朝。胡人忘恩負義,違背天理,忠義之士奮起扭轉乾坤。可惜主將缺乏紀律,百萬秦地百姓大半死去。世事如浮云般變化,古今差異巨大,沒想到能親眼看到前人的教訓。過去潼關有哥舒的故事,如今襄陽有皇甫的事跡。
刬(chǎn):鏟除。
炎漢:漢朝,古人認為漢以火德王,故稱炎漢。
胡雛:對胡人的蔑稱。
天紀:指自然的綱紀,也指天理。
秦:指陜西一帶。
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是古代重要關隘。
歌舒:指哥舒翰,唐玄宗時名將,在潼關之戰中戰敗。
襄陽:今湖北襄陽。
皇甫:具體所指需結合創作背景進一步確定,可能是當時襄陽的將領。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推測此詩創作于南宋時期,當時邊境戰事不斷,可能襄陽地區正面臨軍事威脅或已發生戰事。詩人看到主將指揮不力,百姓受苦,聯想到歷史上類似的情況,因而創作此詩表達感慨和憂慮。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歷史教訓反映現實問題,批判主將失職。其突出特點是將歷史與現實結合,以古鑒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國家局勢的關注。
雨霽煙波闊,雁度隴云愁。西風庭院不勝秋。桂華光滿,偏照最高樓。東山攜妓約,故人千里,夜來為艤仙舟。 明眸皓齒,歌舞總名流。惱人情態物中憂。陽春一曲,誰把萬金酬。便好拚沈醉,此夕姮娥,共須著意攀留。
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可憐仙侶剩濃歡。黃鸝驚夢破,青鳥喚春還。 回首舊游渾不見,蒼煙一片荒山。玉人何處倚欄干。紫簫明月底,翠袖暮云寒。
金妝寶劍藏龍口,玉帶紅絨掛虎頭。綠楊影里驟驊騮。得意秋,名滿鳳凰樓。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極目煙中百尺樓,人在樓中否。 四和裊金鳧,雙陸思纖手。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于酒。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樹下。此夜江邊,月暗長堤柳暗船。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去年。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欄桿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愁人夜獨傷,滅燭臥蘭芳。 只恐多情月,旋來照妾房。
稍離煙瘴近湘潭,疾病衰頹已不堪。 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
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處與云連。 幾人競賞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 鴻漸但嘗唐代水,涪翁不到紹熙年。 從茲康谷宜居二,試問真巖老詠仙。
垂柳依依惹暮煙,素魄娟娟當繡軒。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啼得花殘聲更悲,叫得春歸郎未知。杜鵑奴倩伊,問郎何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