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之作 其三
明月照窗戶,夫婦連床語。
焉知吾與汝,所向亦已古。
吾欲食貧汝作苦,出門一步知何處。
明月照窗戶,夫婦連床語。
焉知吾與汝,所向亦已古。
吾欲食貧汝作苦,出門一步知何處。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上,夫婦倆挨著躺在床上說著話。哪里知道我和你,所面臨的情況也已經是過去的舊景一般。我打算安于貧困,你辛苦勞作,可邁出家門一步都不知道要去往何處。
焉知:哪里知道。
所向:所面臨的情況。
食貧:安于貧困。
由于標題為“悲憤之作”,推測創作于詩人生活陷入困境、內心悲憤之時。可能當時社會動蕩、生活貧困,詩人面臨著諸多生存壓力,與妻子對未來感到迷茫。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生活的貧困與無奈。其特點是情感真實,以夫妻對話展現困境。在文學上雖可能未產生廣泛影響,但生動體現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心境。
羅山坡陀撐不起,昔年汝南喪于此。
山頭日出云悠悠,山下溪流石齒齒。
山水依然不見人,見山、見水情何已!
登高東望隔數峰,君家去我數十里。
望眼窮時暮靄生,是山、是云雜紅紫。
遙想沖宇云山中,君居傍山有妻子。
愧我受君臨終言,未能春秋時經紀!
復遭滄桑劇變遷,有子讀書半途止。
國恨家常兩不堪,寄書勸學近迂理。
君家書卷尚等身,會當攜挈究經史。
臨風憶君長痛君,有酒難澆君故址。
時亂俗殊君未知,安得長言到君耳!
空山招魂何處來,世事似塵人似蟻。
縱使化鶴猶得歸,難問當時舊朝市。
朝市如今不可言,君之墓草亦已靡。
放懷回首望他山,人歌、人哭秋風里!
廿家坦水御風潮,坦石應須廿萬條。
縱有點金成石手,焉能點化在崇朝。
移山填海海偏深,精衛常憑匪石心。
前日點金成石手,可能點石更成金。
耳目一何清,端居幽谷里。
秋風入古松,秋月生寒水。
衲僧于此更求真,兩個猢猻垂四尾。
憑虛遙望粵王臺,瀲滟霞光毒霧開。
風定果聞飛錫去,夜涼應見弄珠回。
紺園翳翳多修竹,碧殿陰陰半劫灰。
欲結靜緣滄海上,隨流乘月說如來。
鳥宿寒枝動,晴天雪更飛。既沾臺石冷,復上老僧衣。
葉盡枝方滿,時時飄素埃。晚風吹未了,疑是野梅開。
惟吾與西佛,天性本相關。
怊悵迷方久,浮沉苦海間。
三心終不退,上輩必容攀。
慈念應尤切,提攜早共還。
天半云中寺,四山皆白云。
我來云際宿,卻憶云中君。
塔影當晴出,濤聲入夜聞。
此中有猿鶴,莫勒《北山文》。
焄蒿一去杳難知,
數紙遺書手自披。
切勿輕為歸蜀夢,
竹枝忍復聽吾伊。
八桂林邊多好山,
一麾遙羨數躋攀。
何時攜屐訪君去,
老我猶能腰腳頑。
清禁已無蓮炬分,
名山尚欠草鞋緣。
賀公未是真知己,
卻喚詩仙作謫仙。
來時雪滿六盤山。秦嶺接云環。薄冰滑道,黃塵撲鬢,深苦旅途難。
如今恰是春光媚,翠舞玉門關。左柳輕柔,桃林綻碧,適意緩鞭閒。
紛披老筆叱撥駒,
魄力真與扛鼎俱。
后賢莫議氣粗率,
墨痕誰得粗中腴。
我非柴桑翁,素性亦愛菊。
地不滿數弓,所栽備種族。
泥沾洗馀滓,天暑障素幅。
插援聊扶傾,除蠹恐滋毒。
愛護同家兒,日夕勞顧復。
花時繞畦看,相于淡無欲。
遲暮亦何妨,霜馀愜幽獨。
自號菊花農,頭銜珍令仆。
獨冷儒官亦獨清,前賢補處詎云輕。
后山三任入東觀,脩水七年留北京。
底用過多求美宦,自應垂后保香名。
贈言我竟無堪說,笑指籬邊秋菊英。
常居物外度清時,
牛上橫將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綠,
此情不與白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