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人邀游龍門寺用少陵藍田崔氏莊韻 其三
路轉峰回一徑寬,名山佳節兩相歡。
擘窠直可同留帶,拜石何妨自整冠。
寂寂深林人語響,瀟瀟隔夕雨聲寒。
振衣千仞重回首,秋色村煙畫里看。
路轉峰回一徑寬,名山佳節兩相歡。
擘窠直可同留帶,拜石何妨自整冠。
寂寂深林人語響,瀟瀟隔夕雨聲寒。
振衣千仞重回首,秋色村煙畫里看。
道路蜿蜒峰回路轉,一條小徑顯得格外寬闊,在名山與佳節的相伴下,心中滿是歡愉。可以像古人一樣留下擘窠大字,也不妨像米芾拜石那樣整理好衣冠。幽深的樹林里寂靜無聲,偶爾傳來人的話語聲,昨晚那瀟瀟的雨聲還帶著絲絲寒意。在高山上抖衣整裝后回首望去,那秋色與村莊的炊煙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擘窠(bò kē):原指篆刻印章時,為使筆畫分布均勻,先在印面上畫好方格,后泛指大字。
留帶:據記載,米芾與蘇仲恭相遇,兩人以硯、筆交換,米芾解帶相贈。這里用此典故增添文化意味。
拜石:指宋代米芾愛石成癖,見奇石即下拜,呼之為兄。
此詩創作于重陽節,詩人與友人一同游覽龍門寺。重陽節有登高、賞秋等習俗,在這樣的佳節,詩人置身于名山之中,觸景生情,創作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和對眼前美景的感受。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重陽節游覽龍門寺的所見所感,突出了自然景色的優美和節日出游的愉悅。其特點在于借景抒情,語言清新,用典巧妙。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力和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融入。
恒相無多路,郵筒苦不傳。韓陵高樹杪,碣石亂云邊。世事添酣睡,高才早棄捐。朔風吹水立,俯仰一潸然。
春木載榮,朝陽孔曦。悠悠白云,華蓋之西。爰有新亭,翼翼中峙。式究爾寧,君子攸止。其止維何,朝弦莫歌。道其問學,弗辟弗頗。斯道之著,皎焉日星。發育峻極,斂之靈扃。彌綸六合,迥絕寥廓。周知旁行,卓彼先覺。如俯層臺,洞視靡遺。如持懸鑒,罔有蔽虧。知崇效天,禮卑法地。成性之存,內外交致。萬物畢備,一貫斯全。參乎有唯,思也是傳。予忝承學,子實名裔。自顧無聞,祇用生愧。惟博反約,實基三省。敢曰尚友,愿以自警。
春宵樓上簫如咽,樓前一片傷心白。白也不如梨,梨花風滿基。江南天外路,昨日尋春去。春不解人心,徘徊獨閉門。
千絲萬縷柳毿毿,不問南橈與北驂。愿力待飛他日鳳,禪心合是幾眠蠶。蘭愁蕙怨天何苦,露重風多我所甘。聞道慈航能普濟,與君商榷共朝參。
吳王好射虎,但射不操戈。匹馬掠廣場,萬兵助遮羅。時平事非昔,此地桑麻多。猛獸亦已盡,牛羊在田坡。
山頭已自雨霏霏,江上美人猶未歸。趣放蘭舟迎接取,免教云霧濕仙衣。
長嘯茅齋窄,清談酒盞空。天寒爐擅寵,歲惡甑無功。計拙居鳩上,身癯訝鶴同。燈花笑愁絕,故向夜窗紅。
蹉跎世界日難吾,唯夢隨心遽可呼。夢里山僧拍手笑:久為先生備坐蒲。
馀英初約轉船蓬,二載廬陵郡課同。官簿縱居時俊后,詩名舊列昔賢中。三斟屢酌前溪月,一瞬曾帆下渚風。千里音容從此絕,夢隨江水遠朝東。翁來謂有世間情,翁棄人寰一葉輕。白玉樓成金闕峻,步虛章就紫霄清。笑談烈焰懷飛壁,寂寞空潮自打城。大筆如椽石似玉,何人為與說平生。
約齋句子已清圜,更賦梅花分外妍。不飲銷金傳玉手,卻來齧雪聳詩肩。
未是真顛者,能顛故有余。試留吳郡草,為報揭陽書。帶日辭銅馬,投云聽木魚。南歸定何日?白象守林廬。
梧桐生高岡,亭亭凌紫霄。鳴鳳丹山來,依此百年喬。良材中琴瑟,和聲合簫韶。我非漢中郎,詎識爨下焦。
萬事無不有,何言能自持。巢由乖世度,高行眾人疑。俯仰在當路,得喪未可期。湯火煎太和,傾側使神危。終身系羅網,失勢還相欺。念我平生歡,臨觴命妖姬。
瞻彼北山,其下有堂。堂有甘旨,吾親是將。胡為乎來,于鐘之阜。鐘有北山,匪我之舊。我思北山,思之永嘆。庭有長椿,堂有叢萱。椿之茂矣,萱之秀矣。悠悠我思,曷云覯止。有圖有詩,莫慰我思。北山之歸,我心則夷。自古在昔,以忠為孝。勖爾世良,是則是效。
桂楫蘭舟誰吊古,往尋美竹瀟湘浦。淋漓恨血染秋煙,千載娥皇淚痕苦。當時得之無所施,愛同海底珊瑚枝。金刀橫截瘦蛟頸,剜作玲瓏簫管吹。驪珠上連星點七,竅竅清圓俱應律。有時提挈坐花前,葛陂老龍眠在膝。世人不知何如名,但見鹿斑碎點瑯玕青。掀髯一笑發孤弄,杖頭忽作嗚嗚聲。一聲昆岡山石裂,兩聲梅花盡飛雪。三聲群仙飛佩聽,四聲吹墮瑤臺月。五聲銀潢驚倒流,霜凋蘆葉風鳴秋。六聲鳳叫海日出,吳姬斂黛凝春愁。七聲八聲毛發聳,露寒乳穴浮銀汞。九聲連十怒濤翻,鯨魚鼓鬣三山動。停吹起坐向客言,此是黃癡之所傳。斯人已騎鵬翼去,老眼摩婆今幾年。我云道人休嘆息,猶勝蓬萊鐵仙笛。古物存亡奚足悲,云斷蒼梧暮山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