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清聲墨竹二首為劉司勛先生題
灑出金壺玉兩枝,楚云湘水不勝奇。歲寒勁節誰能識,憑仗清風是故知。
碧云蕭颯漏新晴,彷佛湘江一段清。夜靜天風響林杪,滿空飄下鳳鸞聲。
灑出金壺玉兩枝,楚云湘水不勝奇。歲寒勁節誰能識,憑仗清風是故知。
碧云蕭颯漏新晴,彷佛湘江一段清。夜靜天風響林杪,滿空飄下鳳鸞聲。
第一首:金壺揮毫灑出如玉的兩枝墨竹,那姿態勝過楚湘山水的奇麗。寒冬中竹的剛勁氣節有誰能識?全憑清風作為它的故交相知。第二首:碧云稀疏透出雨后新晴,仿佛是湘江一段清景重現。夜靜時天風在竹梢沙沙作響,滿空中飄下鳳凰鳴般的清越之聲。
金壺:代指珍貴的筆墨工具。
玉兩枝:形容墨竹清潤如玉的姿態。
歲寒勁節:化用《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指竹在寒冬中仍保持剛勁氣節。
林杪(miǎo):樹梢,此處指竹梢。
鳳鸞聲:比喻竹枝在風中發出的清越聲響,如鳳凰、鸞鳥的鳴叫聲。
此詩為作者為劉司勛先生所藏墨竹圖題詠而作。劉司勛或為當時有清譽的官員,作者通過題畫詩借竹贊人,既詠畫中竹之姿,更頌畫外君子之德,反映了文人以竹喻志的傳統。
全詩以墨竹為核心,通過細膩描繪竹的形態、聲韻與品格,將畫境與詩境交融,既展現墨竹的藝術美感,更借此贊頌劉司勛先生高潔堅韌的品格,詩畫相映,情韻悠長。
一片征帆白馬堤,
射陽西更博支西。
淮南二隱遙相望,
誰道風流在剡溪。
飛塵冷冷消,人語隔煙遙。雨洗青畦道,風薰白芷苗。
竹深存廢碣,僧老話前朝。霸業荒殘盡,虛名只細腰。
碧水蠲忙去,紅葩引笑開。兔葵傷故國,狐粉嘯空臺。
古屋晴生菌,深房晝鎖苔。松音與梵響,一洗大夫哀。
云捲三分地,塵飛六國王。自然歸滅劫,不必問巫陽。
古疊荒遺搆,澄波照冷篁。廿年雙屈指,頭白話兒郎。
碧渚新瑯玕,入門碎影寒。么弦將水聽,青黛作煙看。
且樂時花艷,休悲故壟殘。南威他自美,興廢豈相干。
新興蛾髻如盂。插金鵝。點點薔薇香露、沁牙梳。
勻面罷,呼女伴,坐氍歈。又向綠窗深處、賭樗蒲。
必如寇祖訓,始不死其親。
孟德空遺令,丕乎真罪人。
吏治區區豈不任,
吳中已自富才能。
還應占位書名姓,
學取藍田崔縣丞。
云漢為天章,昭昭麗蒼穹。
回旋不暫息,波流浩無窮。
大田正焦涸,蘊隆復蟲蟲。
不慰渴望心,高懸復何庸。
暮云凝紫結檐牙,
笳聽秋風十萬家。
還有向西簾獨啟,
目窮歸雁落蘆花。
西湖水月兩峰高,吳會東臨日夜潮。
鳷鵲未央仙仗里,眼明入閣上云霄。
數年來往于南鹿,酒到詩成情轉親。
鵬翼喜君才得路,春風更不話離情。
綠樹紅花伴紫蘿,
白云無奈別離何。
可憐衣帶盈盈水,
從此含愁日更多。
除卻江梅,算春風消息,伊最先知。蕭疏籬根石角,見兩三枝。
宮羅幾疊,怯朝寒、纖瘦難支。依稀似、玉人梔貌,懨懨小病闌時。
香國何人試巧,怪輕勻蜂額,細剪鶯衣。風流未輸弱柳,金縷低垂。
初三淡月,逗微光、偷照幽姿。憑寄語、東君著意,莫教擔誤花期。
江煙漠漠月昏昏,
一點漁燈貼岸根。
風攪長蘆鴉睡起,
游鱗驚動水花痕。
無復軍中喚史都,空留余恨失吞吳。
只緣豎子無長策,不是彭郎誤小姑。
大纛高牙看無引,奔狼突豕任長驅。
唾壺擊碎尋常事,一日愁澆酒百壺。
捧來前面請安名,
黃檗高高喚一聲。
剖出從前真面目,
從茲佐得國風清。
起步寒梢百尺長,
驟驚觸目盡琳瑯。
直疑霜月能為幻,
作意檻之還有香。
蘭若迢遙信馬行,濃花隨處笑風情。英臺仙去名猶在,清磬僧閑手自鳴。曉認千峰春有跡,月明萬簌夜無聲。石床細扣愣伽旨,怪底東方白易生。
香斷爐煙冷博山,蒲團坐老不知還。萬松遮寺青圍屋,一水通橋綠轉灣。喜雨亭高云作陣,讀書庵古蘚生斑。詩成欲倩題崖石,筆意誰探柳與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