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醫巫閭山 其四
巫能通鬼神,醫能別生死。與人均有益,山名或取此。
小道有可觀,今則失其理。古寺大禪林,安居永不徙。
鼓鐃雜鐘聲,滿目佛家子。更有老頭陀,伊言祖李耳。
拜懺崇香燈,住持云霞里。
釋家源無生,豈在承歡喜。道家源無為,豈在邀福祉。
姑置兩不論,倦游將歸矣。
巫能通鬼神,醫能別生死。與人均有益,山名或取此。
小道有可觀,今則失其理。古寺大禪林,安居永不徙。
鼓鐃雜鐘聲,滿目佛家子。更有老頭陀,伊言祖李耳。
拜懺崇香燈,住持云霞里。
釋家源無生,豈在承歡喜。道家源無為,豈在邀福祉。
姑置兩不論,倦游將歸矣。
巫師能溝通鬼神,醫者能判別生死。二者對人都有益處,醫巫閭山的名字或許由此而來。巫醫之術本有可取之處,如今卻失去了原有的道理。山間古寺是宏大的禪林,僧眾在此安居從未遷徙。鼓鐃聲與鐘聲交織,滿眼都是佛門弟子。更有年長的頭陀,自稱祖師是李耳(老子)。他們虔誠拜懺、供奉香燈,在云霞繚繞處主持法事。佛家本源是無生之境,怎會在意阿諛奉承?道家本源是自然無為,怎會為了求取福祉?暫且放下這兩者不論,游興已倦我將歸去。
巫:巫師,古代從事通神、占卜等活動的人。
醫:醫者,掌握醫療技術、判別生死的人。
小道:指巫醫之術,《論語·子張》有“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禪林:佛教寺院,指規模大、僧眾多的佛寺。
頭陀:佛教苦行僧,此處指修行者。
李耳:即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拜懺:佛教通過誦經、懺悔消除罪業的法事。
無生:佛教術語,指超越生滅的永恒境界。
無為:道家核心思想,指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
醫巫閭山為東北名山,清代帝王、文人多有題詠。此詩或作于作者游覽醫巫閭山時,見山上古寺佛道共存,法事興盛,結合山名“醫巫”的由來,引發對宗教本質的思考而作。
詩從山名“醫巫”切入,由巫醫之益引至山寺佛道活動,反思其形式與本源的偏離,最終以“倦游將歸”收束,體現對宗教本質的清醒認知與超然態度,語言質樸,議論中肯。
隔年髡柳尚離離,不為經寒改舊姿。
入座尚憐青到眼,釀春難得雨成絲。
矜才詎可輕馀命,愴別須拚縱一卮。
惆悵極天無好夢,所思猶在水之湄。
晚舍湖邊棹,言登湖上臺。
片云孤石立,小雨萬山開。
客有逃禪意,僧容入社杯。
嘯歌群谷響,疑動蟄龍來。
靜聽天臺事,茲行毋憚勞。
水和青嶼出,霞起赤城高。
佛寺炊烏飯,仙宮壓白醪。
奉符須少緩,處處可游遨。
燈前欲去仍留戀。腸斷朱扉遠。未須紅雨洗香腮。待得薔薇花謝、便歸來。
舞腰歌版閑時按。一任傍人看。金爐應見舊殘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疏籬曲徑田家小。云樹開清曉。天寒山色有無中。野外一聲鐘起、送孤蓬。
添衣策馬尋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鴨占陂塘。縱被行人驚散、又成雙。
玉觴才掩朱弦悄。彈指壺天曉。回頭猶認倚墻花。只向小橋南畔、便天涯。
銀蟾依舊當窗滿。顧影魂先斷。凄風休飐半殘燈。擬倩今宵歸夢、到云屏。
彩衣長久。
五世祥煙熏舞袖。
閭須容不笑無鹽,誰厭雙娥八字纖。
花憑綠窗春寂寂,月侵琪樹夜厭厭。
鴛鴦有恨停針線,嬉子無徵掛屋檐。
縞袂青裙照溪水,畫眉明日效于潛。
潑墨揮毫別有神,
北碑南帖辨尤真。
幽棲近憶梅源路,
獨以書名屬此人。
山頭白云自往來,
山腰白云團不開。
共道山腰云更白,
不知卻是梅花堆。
三分鼎峙,算江東雖小,盡多人物。一片江山千古恨,崩浪怒沖高壁。
湖海孤臣,經年放廢,破帽撐風雪。浪游懷古,問君誰是豪杰。
駕此一葉扁舟,舉杯屬客,清興樽前發。凌涉滄茫三萬頃,洗蕩凡塵消滅。
夜靜江空,洞簫清潤,露氣侵華發。仰天一笑,醉中臥對明月。
昔日山林愿,今茲軒冕游。
祗驚年苒苒,安議政優優。
小雪煙橫野,殘笳月背樓。
河邊楊樹老,不是桂淹留。
雨收風外起晴絲,
滿地飄零積雪時。
知道傳呼有旌旆,
行春無處著清詩。
蘭啼未醒,梅妝易困,愁褰簾幕。曾記年時,春向玉釵頭落。淺斟低謔,正斜憑、香肩瘦削。紅篝暖,任他小院,猧兒吠惡。
今歲雨梳風掠。更寒膠鈿盒,塵封箏索。欲壞上元,勝里春人早覺。脂慵粉弱。此意倩、東皇憐著。箋懇托。須把層陰浣卻。
小春天氣暖如烘,
山果漫山黑間紅。
緩步崇岡清眺罷,
悠悠歸詠夕陽中。
天啟嘉祥。
圣主中興正紀綱。
頌洋洋,功蕩蕩。
國運隆昌,萬載皇圖壯。
少年得意在揚州,
名饌初嘗獅子頭。
最憶夜分歌席散,
呼燈重上十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