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熊耳
昔禹別九州,
導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兩,
未審孰為是。
東者近成周,
西者隔丹水。
書傳稱上洛,
斯言得之矣。
昔禹別九州,
導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兩,
未審孰為是。
東者近成周,
西者隔丹水。
書傳稱上洛,
斯言得之矣。
從前大禹劃分九州,疏導洛水是從熊耳山開始。熊耳山原本有兩座,不清楚哪座才是正確的。東邊的熊耳山靠近成周(洛陽),西邊的則與丹水相隔。文獻記載稱(正確的熊耳山)在上洛,這個說法是對的。
別:劃分
導洛:疏導洛水(洛河,黃河支流)
成周:西周東都,今河南洛陽附近
丹水:即丹江,發源于陜西,流經河南、湖北
書傳:指古代文獻記載
上洛:古郡名,治所在今陜西商洛市商州區
此詩應為作者針對歷史上'熊耳山'位置爭議所作的考辨。《尚書·禹貢》載'導洛自熊耳',但熊耳山有東西兩說,作者通過地理方位(東近成周、西隔丹水)與文獻記載(書傳稱上洛)佐證,指出'上洛說'為是,反映古代學者對經典地理問題的關注。
全詩圍繞'熊耳山位置'這一歷史地理問題展開,通過方位對比與文獻引證,論證'上洛說'的正確性,體現了作者嚴謹的考證精神,是古代地理考辨類詩歌的典型之作。
天風雜沓響琳球,千里長淮賦遠游。自愧科名登上國,多憐歸夢繞瀛洲。城笳聲撼蕓窗暮,鄰火光寒草舍秋。樗散襟期天所放,荒臺遺跡認莊周。
年少披裘隱中野,月光正射茅檐下。照見懷中五色毫,能圖百戰蒲捎馬。
開元事可哀,椽筆憤中來。治亂詩千卷,風云酒一杯。王侯原有種,李杜豈無才。賈子擅禽戲,儼然列禪臺。
霜風初收天氣寒,長江萬里無波瀾。江亭執手一杯酒,送君解纜歸長安。長安迢迢望親舍,尊翁作官美聲價。錦衣日侍鳳池頭,寵眷雖隆心愈下。君承家廷訓,雅有文武才。殺取賊奴受封賞,峨冠博帶何榮哉。昨來覽勝游江浙,吟盡西湖好風月。匆匆又復趣行裝,應念親庭久違別。丈夫有志報君親,世人未必知之真。他年勛名滿天下,始信江湖亦有人。
三十年前此日中,滿堂犀玉動春風。桑弧有事羞長劍,花甲無情恨轉篷。白日嘯歌天地老,青衫拜舞歲時同。云山向晚催詩句,目斷天涯沒去鴻。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誰信揚州金滿市,元來花價屬窮酸。
長淮岸岸飄風沙,沙根吹出青蘆芽。我行送君君送我,笑語在眼心天涯。三界如夢宅,四大如漚花。東來西去問歸路,不知何處真吾家。年時度雪西峰顛,蒲團永夜青燈前。坐談生死念如水,鐵石未比肝腸堅。人事有遷謝,散聚終隨緣。山川可棄友可別,初心未可輕相捐。
云從鐘山起,卻入鐘山去。借問山中人,云今在何處。云從無心來,還向無心去。無心無處尋,莫覓無心處。
斜風吹雨打船窗,一陣疏來一陣忙。聽作山齋聲點滴,不知作客在山陽。
兵后殘基綠草新,土荒石砌臥麒麟。昔年花木有千種,今日子孫無一人。當面好山遙隔水,驚心啼鳥暗傷春。薔薇寂寞沾清露,還似歌筵酒在唇。
莫弄潮,潮水深。殺人莫射潮,中有孝女魂。魂來父與游,魂去父與沉。潮能殺人身,不能溺人心。潮水有盈縮,人心無古今。
午夜雷聲走百輧,程郎歌調正空城。無端嗚咽盧溝水,沖斷霓裳法曲聲。
且盡今朝酒,休憐昨日花。相逢須共醉,不必問天涯。
東市繰絲何太忙,西河蠶熟喜顛狂。年來逋負門攤稅,巳逼徵輸過麥黃。
山有生前約,花留病后開。得閑如我少,扶步與誰來。閉戶深防客,哦詩穩送杯。夕陽如有意,催月與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