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朝使使朝鮮便道還浙
丹命辭仙闕,
緋衣返故鄉。
九天持漢節,
萬里拜夷王。
舟撼波濤壯,
旌搖日月光。
遙看諸屬國,
奔走使車傍。
丹命辭仙闕,
緋衣返故鄉。
九天持漢節,
萬里拜夷王。
舟撼波濤壯,
旌搖日月光。
遙看諸屬國,
奔走使車傍。
帶著皇帝的詔書辭別朝廷,身著緋色官服返回故鄉。持著代表皇命的符節從高位出發,萬里迢迢去拜見朝鮮君王。航船在洶涌波濤中顛簸,旌旗招展與日月同放光芒。遠遠望去周邊的屬國,都奔走在使者的車駕之旁。
丹命:指皇帝的詔書,因用朱筆書寫故稱。
仙闕:帝王的宮闕,代指朝廷。
緋衣:古代官員的紅色官服,唐代起五品以上官員著緋。
漢節:漢代使臣所持符節,此處代指明朝使者的憑證。
夷王:指朝鮮國王,明代朝鮮為中國藩屬國。
旌: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此處指使者儀仗。
屬國:附屬國,此處指朝鮮周邊受明廷影響的藩屬。
明代與朝鮮保持宗藩關系,使臣往來頻繁。張朝使奉命出使朝鮮,完成任務后順路返回浙江故鄉。此詩為詩人在其啟程時所作,反映了明代外交活動的常態及對使臣的重視。
全詩緊扣“送使”主題,通過描繪出使過程的壯觀景象,凸顯張朝使的使命榮耀與歸鄉之喜,是明代外交題材詩歌的典型之作,語言雄渾,結構嚴謹。
夕陽低欲盡,春淺色蕭蕭。暝色催歸牧,炊煙向晚樵。疏星臨水際,遠火隔村橋。黯黯柴門夜,棲鴉對寂寥。
紅葉無風自落,黃花過雨猶香。床頭塵甕恥空觴,添了愁城萬丈。閱世身如萍梗,懷人夢繞瀟湘。應知此恨不尋常,豈在眉間目上。
自分麋鹿姿,食薇山之阿。不意設羅門,屢辱結駟過。清談脫麈尾,奈此落月何。
訪隱尋幽緩著鞭,梅花初試小春天。孤峰上下分三洞,一水縈紆溉萬田。好向忙中拋俗事,卻來閑處覓神仙。清虛不似人間世,野鶴飛云繞檻前。
棄產求學誠嘉謀,約己廣施非常流。名言正似儒者語,不爭一日爭千秋。古稀康強天所報,親朋交口稱母教。侍郎舞綵定開顏,曷不從容問移孝。
太白峰頂云,太湖波心月。黑夜散清光,炎洲飛皓雪。不是古佛玄機,亦非諸祖妙訣。別別,萬像森羅驚吐舌。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指點平康宿暮鴉,妝臺紅粉簇明霞。曲江筵上諸先輩,躍馬爭尋阿潤家。
溫洛嵩高天地中,千秋再見鳳游空。直緣干羽修虞典,可但循良溯漢風。盟府論功銘熟釜,內廷錫宴賦彤弓。承明著作慚班掾,載筆猶能紀大馮。
霜蕊多般同一本,天教成數殿秋榮。從他蛺蝶偷香慣,偷遍無過一例清。
我愛云莊好,柴門俗客稀。行田蟲撲帽,坐樹蟻緣衣。云水一銅鏡,霜林萬錦機。東岡陂故在,辭聘未全非。
老石山苔手自治,愛閒詩最與山宜。園官莫惜頻來往,破費春風又幾時。
山岌岌兮勢若揭,水煦煦兮深黑色,晉公子兮凜而烈。坎坎兮擊鼓,傞傞兮屢舞。八珍兮幾清,肴核兮維旅。水之涯兮山之下,駕云旗兮乘雷車。倏從電影兮若有所睹。
春信到梅梢,欲雪又還晴早。趁得繡衣初度,作霜天清曉。鄉來事直有天知,行拜玉皇詔。穩上神仙官府,聽履聲云杪。
小年學劍術,穎脫神鋒生。身嫻韜略書,吐論吞從橫。傍搜百家言,復得夷鞅情。自顧萬人豪,不慚一代英。擔簦赴神州,十上空無成。巍巍黃金臺,邈哉阻天庭。歸來守故墟,索寞羅秋螢。作書謝知己,閉門絕浮榮。悄悄林下居,一室有馀清。閒尋白社約,或作青山行。傲吏期解冠,漁父同濯纓。縱酒竹林逸,尋仙松子盟。匣中雙寶器,棄置蛟龍鳴。偶茲凌丹梯,足下云霞升。孤鴻天外出,白日波上明。九節菖蒲花,采掇延吾齡。飄飖羽人居,蛻骨遺玄經。吸景若可弄,丹砂思一營。惟君抱孤絕,襟懷洞春冰。相期茍有志,云鴻極冥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