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傳付偈頌 其七 六祖
妙了形神更有人,
不須捐下夢中身。
逍遙便作丹臺客,
誰悟三丹有二真。
妙了形神更有人,
不須捐下夢中身。
逍遙便作丹臺客,
誰悟三丹有二真。
對形神關系有精妙領悟的還有他人,不必舍棄這如夢境般的肉身。自在逍遙即可成為丹臺的仙客,有誰能領悟三丹之中蘊含著兩種真諦呢?
妙了:精妙地領悟、通達。
捐下:舍棄、放下。
夢中身:佛教認為肉身如夢境般虛幻不實。
逍遙:自在無拘的狀態。
丹臺:傳說中神仙的居所,此處借指超脫凡俗的境界。
三丹:可能指內丹修煉中的上、中、下三丹田,或禪宗對真諦的多重闡釋。
二真:或指世俗諦與勝義諦,或修行中兩種真實境界。
此偈為《六祖傳付偈頌》組詩之一,或為后世禪門弟子追述六祖慧能禪法所作。六祖慧能主張“見性成佛”,強調不執著于外在形式,此偈延續其思想,探討形神關系與修行真諦,反映了禪宗興盛時期對佛法本質的思考。
全詩圍繞形神與真諦展開,強調不必執著肉身虛幻,應直悟佛法本真。語言簡練含禪機,體現了禪宗“即心是佛”的核心思想,是理解禪宗修行觀的典型偈頌。
躬曳長裾也自嘉,卻從老圃托生涯。漢陰抱甕無機事,涽□蹲鴟有歲華。紫芥放花晴舞蝶,碧茄成子雨鳴蛙。閒來如作冰壺傳,露夜黃齏謾自誇。
寒林日暮息車徒,卻得南朝最勝區。廿載不登禪子榻,一宵權作佛家奴。齊梁寂寞名猶是,儒釋紛紜念已無。最是宦心能敗道,羞將束帶問衣珠。
文殊寶騎近如何,一樣呻吟一樣瘥。萬眾慈悲醫老象,何人解道病維摩。
黃昏好放看花船,櫻滿長堤月滿川。遠岸微風歌宛轉,誰家篷底弄三弦。
荷葉圓時初見汝,木犀落后便相疏。秋聲只在庭前樹,分寸陰中好看書。
星星黃發被雙肩,甲子推來近百年。昨日病來猶諱死,教兒忙辦買神錢。
不受塵所濁,應無物與齊。一天秋月爽,千嶂曉云低。汲水瓢堪飲,乘風杖獨躋。超然胸次遠,境勝暢幽棲。
瘦藤扶我陟層岡,遠塔招人到上方。躋勝喜隨雙足健,幽尋翻得一身忙。春生澗壑蒸云暖,露滴松杉染袖香。景物牽詩吟不了,水聲山色意偏長。
人生自沈靜,豈得意非干。宜哉揚執戟,三世不徙官。窮冬無完褐,盡日止一餐。美芹終不獻,晨曝尚馀寒。手種老松樹,蒼然霜雪顏。政爾有佳思,清風吾掩關。
爛熟風光門可閉,閑中著力事能專。十之九日唯荒飲,今與他生悉浪傳。至后群期春旖旎,人前諱說意闌珊。胡為不止軀如葉,一夜霜風吼屋椽。
潮來潮往。百里遙相望。喜見卯君初度揆,好寄海南拄杖。蕭然四壁坡翁。要求黃木無從。受用一般苦味,奉揚千載清風。
第五陘山天下險,經過真為趙人羞。奇兵爭羨淮陰捷,間道誰思廣武謀。綿漫白波車度晚,故關明月角哀秋。太平時節休忘武,請看諸峰似劍矛。
千里暮云山已黑,一燈孤館酒初醒。
定林齋后鳴禽散,只有提壺守屋檐。苦勸道人沽美酒,不應無意引陶潛。
千里長淮共驛船,碧空如水水如天。即今又送還京去,五色龍光近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