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經河上公廟應制
河上無名老,知非漢代人。
先探道德要,留待圣明辰。
玄妙為天下,清虛用谷神。
化將和氣一,風與太初鄰。
靈廟觀遺像,仙歌入至真。
皇心齊萬物,何處不同塵。
河上無名老,知非漢代人。
先探道德要,留待圣明辰。
玄妙為天下,清虛用谷神。
化將和氣一,風與太初鄰。
靈廟觀遺像,仙歌入至真。
皇心齊萬物,何處不同塵。
河上那位無名老者,可知并非漢代之人。他先探究道德精要,留待圣明之世顯真。其學說玄妙為天下所用,秉持清虛以養谷神。他的教化使和氣統一,風氣與太初之境相鄰。在靈廟瞻仰他的遺像,仙歌令人進入至真之境。皇帝心懷使萬物齊同,何處不是與塵俗相融。
河上無名老:指河上公,傳說為古代道家隱士,曾為《道德經》作注。
知非漢代人:相傳河上公生活年代早于漢代。
道德要:指《道德經》的精要。
圣明辰:圣明的時代。
谷神:出自《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有虛空神妙之意。
太初: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狀態。
至真:指最純真、本真的境界。
齊萬物:使萬物齊同。
同塵:與塵俗相同,指順應世俗。
此詩是奉和皇帝經河上公廟時所作。河上公是道家代表人物,皇帝前往其廟,體現對道家思想的重視。當時可能社會崇尚道家思想,皇帝借此表達對道家理念的推崇,詩人應制而作此詩。
主旨是贊頌河上公的道家思想及皇帝的治國理念。特點是將道家思想與對皇帝的贊美相結合。在文學史上反映當時對道家文化的尊崇,是應制詩中體現道家文化的佳作。
江梅吐奇芬,貞清歲寒色。畫師為寫真,識此心相得。鳳尾拂寒玉,龍鱗綻仙葩。不有處士節,詎入山人家。江水不改色,梅花發隆冬。若識畫師意,見此長年容。知心不在色,覽德豈在香。持之贈故人,故心如許長。
圣人久不作,命世豈無人。賢哉白沙翁,崛起南海濱。研幾見智崇,固窮占道醇。吁嗟百年后,斯人不可聞。儒林實淵源,庶官非等倫。君雖舊史氏,選擇典斯文。番禺名都會,多士何彬彬。之子允師表,先正有遺塵。千仞獨高逝,九淵終自珍。出處茍不審,性命諒奚云。衰俗日陵夷,我懷難具陳。風聲系先倡,典刑期再新。嘉會亟增脩,江門堪問津。贈言同心友,景行良可遵。
汝筑玄亭倚釣磯,磯邊菡萏劇芬馡。窺簾個個紅妝出,驚榜雙雙翠羽飛。明月波翻吳女曲,西風涼入楚臣衣。石湖花發應無限,遲晚兵戈畫鹢稀。
關河庾信惜芳菲,搖落何堪柳十圍。漢苑秋深蟬怨別,洞庭波起雁驚飛。空山卷翠銀床冷,故國題紅錦字稀。枯坐一燈書校罷,亭皋回首夢依依。
軒轅改物,以經天人。容成造歷,大撓創辰。龍集有次,星紀乃分。
元亮官居亦松菊,次山生事有笭箵。酒如欸乃聲中醉,目向平反笑處青。
空山歸晚釣,流水自川回。有竹聞相訪,紅窗帶影來。月驚寒水動,人入夜香行。涼露歸來處,臥秋村犬沉。
父子同參事亦奇,欣逢恰在睹星時。一堂冷澹僧和俗,面面相看知未知。
一別韶陽九見春,梅花驛路是通津。塵勞憶得登臨勝,錦水丹山屬故人。
臥雪先生冰雪胸,小迂星履領元戎。草堂衣缽風騷將,花屋笙簫造化工。杜宇催歸波正綠,海棠不睡燭斜紅。遨頭未了詞頭下,四世重新六五公。拋官歸隱七經年,睡殺山云笑殺天。剩雨殘風黃帽底,顛詩中酒白鷗前。少年行路今已矣,厚祿故人書寂然。只有錦城袁閣學,寄詩贈藥意悁悁。
沉冥俗所捐,歲月寄秋山。親侶時萍集,壺觴引興間。看云未礙遠,看月不須攀。擾擾風塵際,誰開芳夕顏。
沈醉寄情真,片石亦名醉。溪風吹不醒,山月照清寐。惟應劉公榮,箕踞日相對。
日出吳山斂霧蒼,平橈十里下橫塘。弄春草色偏宜遠,繞竹溪流不覺長。一塢人煙自花柳,千畦麥菜間青黃。不因出郭供人事,負卻風光二月強。
未可西歸白帝城,半天亭下即胡塵。他年若悟居山好,一束茆茨老此身。
混沌乾坤不可知,亂山如事海如思。贈君良藥防腸斷,一有牢騷便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