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澧州挽詩 其二
坦然無一物,
此意極寥寥。
生死東西魄,
盈虛早晚潮。
何人清夜省,
舉世萬波搖。
試把斯文誦,
英魂或可招。
坦然無一物,
此意極寥寥。
生死東西魄,
盈虛早晚潮。
何人清夜省,
舉世萬波搖。
試把斯文誦,
英魂或可招。
胸懷坦蕩無雜念,這種境界實在稀少。生死如同魂魄消散東西,又似潮水早晚漲落有盈虛。有誰能在清夜中自省?整個世間如波濤動蕩。試著誦讀這篇挽詩,或許能招回您的英魂。
坦然:心境坦蕩無雜念。
寥寥:稀少,此處指稀少難尋。
東西魄:古代認為人死后魂魄消散于四方,此處指生死自然流轉。
盈虛:指潮水漲落,盈為滿,虛為退。
清夜?。荷钜怪凶晕沂〔?。
斯文:此指這首挽詩。
招:招魂,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此詩為張澧州去世后所作挽詩。詩人通過對生死自然規律的感慨,結合對逝者品格的贊頌,表達追思之情,背景或與張澧州生前坦蕩的為人及詩人對其的深切懷念相關。
全詩以‘坦然’為核心,借生死、潮汐等自然意象,既肯定逝者高潔的精神境界,又暗諷世態紛擾,最終以‘招英魂’收束,情感真摯,主旨鮮明,是挽詩中含蓄深沉的佳作。
朝出錦官城,暮投浣花渡。步步花媚人,那能舍花去。但使有酒沽,不妨花下住。
紅杏丹桃相映開,一朝風雨化塵埃。須知廊廟為梁棟,只選南山松柏材。
野興登臨秋更濃,羅浮念念寄塵蹤。神馳四百飛云杪,目斷千尋瀑布淙。灑墨猶存壇里竹,遺丹難老澗邊松。稚川精爽依然在,杖履何年許爾從。
冬日如春日,池塘水不冰。偶來書閣坐,喜見石瀟青。
秋日來登云水堂,使君開宴興何長。虞山勝賞在此處,名教清談有幾場?鼓瑟時時驚鳥下,推扉隱隱見湖光。夜深松竹皆含露,漫舉金杯吸晚涼。
菡萏含跗天外秀,婆娑散影月中孤。惜無畫手追前輩,寫就涼峰憩寂圖。
入谷無機事,邀逢任所之。獨沿溪澗往,忽至夕陽期。峰影遙能辨,松陰坐屢移。暝來山下宿,殘月二更遲。
草色新宮綬,還跨紫陌驕驄。好花是,晚開紅。冷菊最香濃。黃簾綠幕蕭蕭夢,燈外換幾秋風。敘往約,桂花宮。為別剪珍叢。雕櫳。行人去、秦腰褪玉,心事稱、吳妝暈濃。向春夜、閨情賦就,想初寄、上國書時,唱入眉峰。歸來共酒,窈窕紋窗,蓮卸新蓬。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紅。楫小宜回徑,船輕好入叢。釵光逐影亂,衣香隨逆風。江南少許地,年年情不窮。
老來風味淡于秋,愧負平生馬少游。但得山云供晚眺,何須花雨作春愁。新詩未省曾多見,情話端知肯獨留。政渴一杯澆磊磈,書生何用玉為舟。綠樹黃鸝陰復晴,春風何處不堪行。野煙著草綿綿色,江日浮花滟滟明。故國音書添夢想,異鄉節物減心情。逢人盡說兵戈事,始覺如今去就輕。
小郡秋江上,新恩別駕中。封圻兼嶺海,襟帶盡西東。驅馬朔風疾,佩刀寒色雄。長途日未暮,邦國急論功。
北斗天高不可從,靈巖壁立翠重重。松間此日來雙鶴,云里何年駐六龍。短褐朝元隨羽節,空山采秀躡仙蹤。日斜笑倚盧敖杖,谷口西風落暝鐘。
神閒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意已傳。悲風流水,寫出寥寥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馀音在耳邊。
浮萍疊疊野荷肥,萬碧參差冷曉暉。雪片紛紛過塘去,行人遙指鷺鷥飛。
往昔論先賢,吾愛李卓吾。禿頭著儒服,言行如合符。遙遙禹稷心,儼與菩薩俱。《焚書》既已作,一再定藏書。筆削寸大義,剛直過史狐。人倫重估價,肇自龍潭初。語語準情理,世俗驚相呼。吁嗟七十叟,投身飼酷儒。遺令有先兆,裸葬如束芻。至今通州道,片石委路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