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登樓
倚城高閣映湖天,此日登臨一捲簾。
翹首忽生千里思,慈顏一別又三年。
峴首山邊秋草生,巴江水上暮云橫。
北堂迢遞空南望,一度登臨一愴情。
倚城高閣映湖天,此日登臨一捲簾。
翹首忽生千里思,慈顏一別又三年。
峴首山邊秋草生,巴江水上暮云橫。
北堂迢遞空南望,一度登臨一愴情。
倚靠在城上的高閣與湖天相映,今日登上高樓卷起簾子遠望。抬頭忽然涌起對遠方的思念,與母親分別又已經三年了。峴首山邊秋草生長,巴江水面暮云橫亙。母親所在的地方遙遠只能向南眺望,每一次登上高樓就增添一份悲傷之情。
捲簾:卷起簾子,有眺望之意。
翹首:抬頭。
慈顏:指母親的容顏。
峴首山:山名。
巴江:水名。
北堂:古代居室東房的后部,是母親居住的地方,后常用來指代母親。
迢遞:遙遠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在外地為官或漂泊,與母親分別多年,在荊州登上高樓時,觸景生情寫下此詩,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其突出特點是情景交融,借景抒發內心愁緒。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以真摯的情感展現了傳統的親情主題。
柱天屹頁斷鰲根,臥草蒙茸伏虎痕。 想見山中明月夜,有人長嘯抱昆侖。
竹幾蒲團石室中,細書抱樸參同。 寧聲碧眼朱高十,何必攜琴下閬風。
山出涓寒一道泉,昱聲落澗玉錚然。 轆轤引上泥丸頂,便是人間料腳仙。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闌 通:欄)
裙色草初青。鴨綠波輕。試花霏雨濕春晴。三十六梯人不到,獨喚瑤箏。 艇子憶逢迎。依舊多情。朱門只合鎖娉婷。卻逐彩鸞歸去路,香陌春城。
夜蕭蕭。夢蕭蕭。又趁楊花到謝橋。鳳沈明月簫。 來迢迢。去迢迢。枉把吟箋寄寂寥。飛鴻不受招。
英英白云起,呈瑞出封中。表圣寧因地,逢時豈待風。 浮光彌皎潔,流影更沖融。自葉堯年美,誰云漢日同。 金泥光乍掩,玉檢氣潛通。欲與非煙并,亭亭不散空。
天花子落月中樓,香滿三千世界秋。 下有老人常斫樹,至今玉斧不曾修。
此身何補一毫芒,三辱清時政事堂。 病骨未為山下土,尚尋遺墨話存亡。
朔風動秋草,清蹕長安道。長城連不窮,所以隔華戎。 規模惟圣作,荷負曉成功。鳥庭已向內,龍荒更鑿空。 玉關塵卷靜,金微路已通。湯征隨北怨,舜詠起南風。 畫野功初立,綏邊事云集。朝服踐狼居,凱歌旋馬邑。 山響傳鳳吹,霜華藻瓊钑。屬國擁節歸,單于款關入。 日落寒云起,驚沙被原隰。零落葉已寒,河流清且急。 四時徭役盡,千載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馬竟無施。 惟當事筆研,歸去草封禪。
危弦斷客心,虛彈落驚禽。新秋百慮凈,獨夜九愁深。 枯蓬唯逐吹,墜葉不歸林。如何悲此曲,坐作白頭吟。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洪 一作:紅)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