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夕沛河汎舟
玉鏡中天掛,金波大地流。河明千樹色,秋滿萬家樓。迥奪魚龍臥,平添烏鵲愁。故園盧女瑟,應復問刀頭。
萬里人初半,三秋月正中。天清涼似水,江闊靜還風。玉借蓬萊館,珠懸碣石宮。時聞沛兒唱,猶數漢皇功。
玉鏡中天掛,金波大地流。河明千樹色,秋滿萬家樓。迥奪魚龍臥,平添烏鵲愁。故園盧女瑟,應復問刀頭。
萬里人初半,三秋月正中。天清涼似水,江闊靜還風。玉借蓬萊館,珠懸碣石宮。時聞沛兒唱,猶數漢皇功。
中秋之夜,圓月如鏡高懸在天空中央,月光如金色的波浪在大地上流淌。河水在月光映照下明亮,映出千樹的顏色,秋意彌漫在萬家的樓閣。這明亮的月光驚得魚龍難以安臥,讓烏鵲更添愁緒。故鄉的盧女或許正彈奏著瑟,也該在詢問游子何時歸來。離家萬里,人已度過半生,正值中秋,月亮正圓。天氣清涼如水,江面開闊平靜還有微風。月光灑在如蓬萊仙館般的地方,像珍珠懸掛在碣石宮。不時能聽到沛縣小兒的歌唱,還在訴說著漢皇的功績。
玉鏡:指月亮。
金波:月光。
迥奪:遠遠驚退。
盧女瑟:盧女善鼓瑟,后泛指女子彈奏的瑟。
刀頭:刀頭有環,“環”諧音“還”,表示歸來。
蓬萊館:傳說中的蓬萊仙館,這里指美好的地方。
碣石宮:戰國時燕昭王為齊人鄒衍所建的宮,這里借指華麗的宮殿。
漢皇:指漢高祖劉邦。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推測是詩人在中秋夜于沛河泛舟時所作。當時可能是詩人離家在外,在中秋佳節引發了思鄉之情,同時沛縣是劉邦故鄉,詩人或許也感慨歷史變遷。
這首詩描繪了中秋夜沛河的美景,抒發了思鄉與人生感慨,又融入對歷史的追思。其對仗工整,意象豐富,在展現中秋特色的同時,體現了詩人的情感與思考。
月夜西宮聽按箏,文殊指撥太分明。清音劉亮天顏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秪恐負知己,沉吟故草萊。書為垂老癖,心已及秋灰。有鹿歸蕉夢,無珠保蚌胎。甘貧詎免醉,迂拙是從來。
相逢忽訝鬢成絲,藥籠聞多貯紫芝。汝潁舊游如說夢,江湖今雨又論詩。碧分草色開新社,紅入桃花滿故枝。田事有秋何必問,白云元與此心期。
蹣跚董道斗星稀,桑海輪番啜恨歸。軒翥心狂強逐日,支機骨老忝撐衣。時風不古蛇吞象,世事糊涂是也非。便借秋刀頻砥礪,廉頗余力破城圍。
丹霞為闕石為扉,玉溜淙淙欲濕衣。湖上只開雙玉鏡,飛璚乘月幾時歸。
亂蟬鳴咽夕陽天,楊柳陰中幾客船。岸下長江流浩浩,誰知岸上有乾田。
長嘯凌風直到天,白鷗驚起出黃灣。佇看旸谷三更月,坐失羅浮半枕山。夸父何妨誇健足,魯陽無計返頹顏。明朝直上飛云去,未必清光別此間。
細蕾初看柳麥肥,春風得得繞窗扉。道人方作玉溪夢,石塢竹橋風雪飛。
君家伯仲盡英妙,筆勢夭矯人中龍。池中我亦自云雨,四方上下長相從。
靜里渾將歲月忘,澄神端坐竹方床。濟時已負廷三策,算老俄驚杖一鄉。寸管窺天形太狹,北轅之越路空長。玄談綺語知無補,不及潛心《道德》章。
尊學尚矣,道亦遐哉。啟圖觀秘,辟苑興才。事高東序,義邁云臺。峨峨德傅,灼灼英臺。復禮曲臺,反樂宣榭。闕文內舉,輶軒外駕。結朋千里,從師百舍。墜典必修,闕祀咸薦。回鸞獻爵,摐金委奠。肆士辨儀,胥人掌縣。仿佛神蹤,徘徊靈眷。
蘭陵小盎候春開,笑飲仙丹一面回。野水到門唯綠繞,山人得句放瓢來。先時霂霢資神力,此日晴明愜老懷。正賴皇明調玉燭,萬方熙皞樂春臺。
要路倦登臨,淵明徑好尋。卷收名利幟,揭示圣賢心。月使千家滿,霜從兩鬢侵。逃空三峽客,屬耳聽蛩音。自脫樊籠役,潛心克己私。是求從此日,非莫問前時。郡改山元在,江流石不移。人心日瀾倒,先覺仰扶持。淺見論成敗,先幾燭是非。端倪還眇眇,勛績自巍巍。學僻門常掩,詩枯毫懶揮。何時住巖下,質問此心微。
薰風吹綻滿池蓮,晚云樓閣鮮。繡閤華堂嘉會,齊拜玉爐煙。斟美酒,奉觥船。祝華筵。宜春耐夏,多福莊嚴,富貴長年。
性帶煙霞秀可餐,蕉窗煮夢靜無喧。只今韻魄翛然去,何必雙飛文采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