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薰風
山蘿高捲石橋濆,紫塔幢幢拂五云。
雁影昔年還北渚,龍吟此日動南薰。
歌鐘清徹流風轉,舞扇瞻回落日曛。
衣錦題名思往事,杏花亭上正氤氳。
山蘿高捲石橋濆,紫塔幢幢拂五云。
雁影昔年還北渚,龍吟此日動南薰。
歌鐘清徹流風轉,舞扇瞻回落日曛。
衣錦題名思往事,杏花亭上正氤氳。
山間藤蘿高高卷起,輕拂石橋邊的水濱;紫色雁塔矗立,幢幢塔影仿佛觸碰五色祥云。當年雁群的身影曾飛回北邊的小洲,今日如龍吟般的南風正輕輕拂動。清越的歌鐘樂聲隨風流轉,舞扇搖曳間可見落日的余暉。身著華服題名的往事仍在追憶,杏花亭上正彌漫著朦朧的霧氣。
濆(fén):水邊,水涯。
幢幢(chuáng):形容影子搖晃、眾多的樣子。
五云:五色祥云,古代視為祥瑞之兆。
北渚:北邊的水中小洲,此處指雁群遷徙的棲息地。
南薰:南風,典出《孔子家語·辯樂解》“南風之薰兮”,代指和暖的風。
歌鐘:即編鐘,古代打擊樂器,此處指演奏的音樂。
衣錦題名:指科舉中第后衣錦還鄉,在雁塔題名的傳統。
氤氳(yīn yūn):形容煙或氣很盛,朦朧彌漫的樣子。
詩中“雁塔”或指西安大雁塔,唐代起為進士題名之地,“衣錦題名”亦指向科舉文化。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重游雁塔時,結合當時雁塔“薰風”(和暖之風)的季節特征,追憶科舉往事,描繪雁塔周邊的自然與人文勝景。
全詩以“雁塔薰風”為主題,通過描繪山、塔、雁、風、樂舞等場景,融合自然景觀與科舉人文,既展現了雁塔的優美景致,又暗含對科舉功名的追憶,是一首兼具畫面感與歷史感的寫景懷古詩。
水陸中分程,看花一月行。
會稽山隔浪,天竺樹連城。
候吏赍魚印,迎船載旆旌。
渡江春始半,列嶼草初生。
春暮雨微微,翻疑墜葉時。
氣蒙楊柳重,寒勒牡丹遲。
未夕鳥先宿,望晴人有期。
何當廓陰閉,新暑竹風吹。
東西南北郡,自說遍曾游。
人世終多故,皇都不少留。
郢城帆過夜,漢水月方秋。
此謁親知去,聞猿豈解愁。
省學為詩日,宵吟每達晨。
十年期是夢,一事未成身。
枉別山中客,殊非世上人。
今來已如此,須得桂榮新。
簟涼秋氣初,長信恨何如。
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滿梳。
一從悲畫扇,幾度泣前魚。
坐聽南宮樂,清風搖翠裾。
永夕見招宿,詩書盈草堂。
靜吟傾美酒,高論出名場。
窗颯松篁韻,庭兼雪月光。
心期身未老,一去泛瀟湘。
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
及得高科晚,須逢圣主知。
花前翻有淚,鬢上卻無絲。
從此東歸去,休為墜葉期。
新柳間花垂,東西京路岐。
園林知自到,寢食計相思。
雨斷淮山出,帆揚楚樹移。
晨昏心已泰,蟬發是回時。
高視終南秀,西風度閣涼。
一生同隙影,幾處好山光。
暮鳥投嬴木,寒鐘送夕陽。
因居話心地,川冥宿僧房。
古僧精進者,師復是誰流。
道貴行無我,禪難說到頭。
汲泉羸鶴立,擁褐老猿愁。
曾住深山院,何如此院幽。
一名兼一尉,未足是君伸。
歷數為詩者,多來作諫臣。
路翻平楚闊,草帶古淮新。
天下雖云大,同聲有幾人。
寥落故人宅,今來身已亡。
古苔封墨沼,深竹映書堂。
秋色池館靜,雨聲云水涼。
無因展交道,日暮剖心腸。
沉沉清暑夕,星斗儼虛空。
岸幘棲禽下,烹茶玉漏中。
形骸忘已久,偃仰趣無窮。
日汲泉來漱,微開密筱風。
腹是群書笥,官為六義師。
情高少塵事,朝下足閑時。
有句同人伏,無私胄子知。
漢庭公議在,正與觸邪宜。
寺去幽居近,每來因采薇。
伴僧行不困,臨水語忘歸。
磬動青林晚,人驚白鷺飛。
堪嗟浮俗事,皆與道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