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伯承
看花春盡薊門杯,一出承明尚未回。曾是詞臣隨玉輦,豈堪西望柏梁臺。
南譙父老擁旌游,杯底黃河百折流。落日離騷君莫讀,浮云那似楚江秋。
風塵九折畏途多,濠上觀魚且自歌。天末故人題尺素,漆園為吏意如何。
君上秋風百尺臺,白云片片亂鴻哀。江潭此去三千里,那得瑤華遠寄來。
看花春盡薊門杯,一出承明尚未回。曾是詞臣隨玉輦,豈堪西望柏梁臺。
南譙父老擁旌游,杯底黃河百折流。落日離騷君莫讀,浮云那似楚江秋。
風塵九折畏途多,濠上觀魚且自歌。天末故人題尺素,漆園為吏意如何。
君上秋風百尺臺,白云片片亂鴻哀。江潭此去三千里,那得瑤華遠寄來。
春天將盡,在薊門邊飲酒賞花,自離開朝廷后你還未歸來。曾作為詞臣跟隨皇帝車駕,如今哪忍向西遙望那柏梁臺。南譙的父老簇擁著旌旗出游,杯中倒映的黃河水百轉千回。夕陽下請別讀《離騷》添愁,浮云哪比得上楚江的秋意清透。人生旅途多艱險磨難,暫且如莊子濠上觀魚自樂放歌。遠方故人寄來書信,你任官職的心境究竟如何?你登上秋風中的百尺高臺,片片白云伴隨哀鴻飛散。此去江潭相隔三千里,如何能收到你遠方寄來的珍貴贈言。
薊門:指北京一帶,古代薊州的城門。
承明:漢代宮殿名,此處代指朝廷。
玉輦:皇帝的車駕,代指帝王。
柏梁臺:漢代臺名,漢武帝所建,此處代指宮廷故地。
南譙:今安徽滁州一帶。
濠上觀魚:典出《莊子·秋水》,指超然物外的閑適心境。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一尺見方,故代指書信。
漆園為吏:指莊子曾任漆園吏,此處借指李伯承的官職。
瑤華:傳說中玉白色的花,此處代指珍貴的贈物或書信。
此詩為作者寄贈友人李伯承之作。李伯承或外任遠地,詩中提及“一出承明尚未回”“江潭此去三千里”,推測創作于友人離京后,作者通過詩歌表達對其旅途艱辛的關切與別后思念。
全詩以“寄”為核心,通過對別后情景的描寫(如“看花春盡”“南譙父老”)、典故的運用(如濠上觀魚)及自然意象的渲染,既展現了友人漂泊的境遇,又傳遞了深厚的友情,是一首情感真摯、意蘊豐富的贈別詩。
我妻先我去,我淚日滂沱。死后誠非易,艱難家事多。之子去何急,臨終難一言。空隨灶神去,下界費招魂。錯作愚人婦,聰明未發揮。若教恩遇好,才慧定生輝。五十馀年夢,今朝盡化煙。情緣終隱秘,追憶到婚前。永念新婚夜,心聲未盡傾。問卿昔日事,斂掩到三更。日日隔窗望,不由相愛深。戲書情義絕,幾度試卿心。平生多俊語,嬉笑發心源。可慟醫治苦,臨危難一言。寬厚憐兒女,辛勞只為家。安貧衣食簡,更不事鉛華。
筍輿兀兀一南巖,人在千峰紫翠間。剩欲日來陪杖屨,其如病足怯登山。
捲起珠簾倚檻迎,乘涼時已近初更。若非竹樹先遮住,早有清光入戶明。
萬水千山路,羈魂來不來。雙簽題姓字,兩處送錢財。風葉牽鉤幔,寒花背鏡臺。思量具杯酒,有口向誰開。
簾消寶篆卷宮羅。蜂蝶撲飛梭。一樣東風,燕梁鶯院,那處春多。曉妝日日隨香輦,多在牡丹坡。花深深處,柳陰陰處,一片笙歌。
舟入盧溪秋已分,西風吹葉落紛紛。清波倚棹人如玉,中路看山石似云。衣彩每同昆弟舞,學詩兼與及門聞。春州引望崆峒近,鳴和天邊鶴一群。
舊慮消軒冕,新情戴笠瓢。水寒長見影,禪罷不過橋。空谷存孤足,靈根得異苗。昔時風穴讖,爍爍起云霄。
一曲情歌天下聞,輕車初到正黃昏。倚山城小兼州縣,傍水樓成日又新。波激蕩,氣氤氳,折多河自市中分。淡煙漸籠沿堤柳,卻作江南三月春。
洗瓢魚隱石,掃葉蟻移家。野猿偷果去,村仆借書還。教仆掃枯葉,留僧煎早茶。荒店難尋酒,長途半趁船。蛩聲依壞砌,樹影倒寒池。半身長在旅,何日定還家。
我有一句,非默非語。日用見成,一時分付,依前罔措。
盈掬只逐東風轉,飄泊何方。零落堪傷。亂撲征衣向夕陽。年來飽嘗兜鍪味,鄉夢難忘。空結愁腸。剩得炊煙與恨長。
邪法難扶只自諳,東西不辨作司南。輸佗勝樂無玄解,禪板蒲團老住庵。
清時忽報哲人摧,駐馬潛山淚滿腮。白簡未傳平虜草,玉樓先召謫仙才。誰家吹月三更笛,對此臨風一酒杯。悵望遼東華表上,何時能得令威回。
瀾滄自失姜兵備,白日公然劫行李。博南行商叢怨歌,黃金失手淚滂沱。鐵索菁邊山嵯峨,金沙江頭足風波。為客從來辛苦多,嗟我行商柰若何。
萬事蒼天已作遲,一氈白首更何辭。為貧在我從誰論,飲水惟人只自知。白酒醉來元有菊,青山老去得無詩。百年總與行藏熟,人世浮云夢豈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