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人亂離詩有感
烽煙未靖切憂思,
步月看云百不宜。
皇旅行看風掃萚,
妖氛應是雪融曦。
勸餐每拂家人意,
臨變常懷履險時。
縱獲安居廑內顧,
江鄉何日慰斯饑。
烽煙未靖切憂思,
步月看云百不宜。
皇旅行看風掃萚,
妖氛應是雪融曦。
勸餐每拂家人意,
臨變常懷履險時。
縱獲安居廑內顧,
江鄉何日慰斯饑。
戰爭的烽火尚未平息,深切的憂慮涌上心頭;月下漫步看云卷云舒,卻事事都不合心意?;实鄣男雄E如秋風掃落葉般動蕩,戰亂的兇氣或將像積雪在陽光下消融。勸家人用餐總違背他們心意,面對變故常想起曾經經歷的危險。即使暫時安居也僅能顧及家中,家鄉何時才能撫慰這內心的饑渴?
烽煙未靖:烽煙,代指戰爭;靖,平息。指戰火未停。
步月看云:月下漫步、觀云,指閑適活動,此處反用其義表心不在焉。
皇旅:皇帝的行旅,指因戰亂遷徙的帝王。
風掃萚(tuò):萚,草木脫落的皮葉;秋風掃落葉,喻動蕩不安。
妖氛:指戰亂的兇氣。
雪融曦:曦,陽光;積雪遇陽光融化,喻戰亂將消的希望。
拂:違背,此處指家人因憂慮難以下咽。
履險:經歷危險。
廑(jǐn):通“僅”,僅僅。
江鄉:詩人的故鄉。
詩人讀唐代描寫亂離之世的詩作后,聯想到自身所處時代的戰亂現實(或借古喻今)。詩中“皇旅行看”“妖氛”等句,或反映帝王因戰亂遷徙、社會動蕩的背景;“江鄉”“內顧”則暗示詩人客居他處,心系家鄉與家人,在戰亂未平中感懷而作。
此詩以“讀唐人亂離詩”為引,緊扣亂離主題,通過個人與家國的雙重視角,展現戰亂中文人的憂慮與渴望。情感真摯,意象典型,語言質樸而富有感染力,是反映亂離之世民生與士人心態的佳作。
遙山層疊海云開,浴鷺飛鷗自去回。 春水茫茫天不盡,片帆浮動碧空來。
湖上芙蓉近小舟,曉來清淚對花流。 吳州客自傷長夜,不為西風怨早秋。
百結襕衫破幞頭,年年落第出神州。 卻因一只穿楊箭,臨老來封馬上侯。
蕙帳煙凝晝掩關,落花時節雨闌珊。 客來驚起還鄉夢,繞屋春風綠樹寒。
往事明明是夢中,發霜那有舊形容。 客床對臥秋深雨,聽得鄰僧半夜鐘。
北山松粉落輕黃,濯雨蝦須麥吐芒。 槐火石泉寒食后,十分春事屬農桑。
學呆,妝癡,誰解其中意?子規叫道不如歸,勸不醒當朝貴。閑是非,子心無愧。盡教他爭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
窗低蘆葦秋,便有江湖思。 久已倦垂綸,游魚不須避。
破篋猶存舊賜香,輕將魂夢別昭陽。 只知鏡時春難駐,誰道人間夜更長。 父母家貧容不得,君王恩重死難忘。 東風二月垂楊柳,猶解飛花入苑墻。
渠本宣州人,生緣在寧國。 前不尊釋迦,后不敬彌勒。 家貧無飯噇,出家去投佛。 行腳走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參臨濟禪,便作白拈賊。 眼里有瞳人,肚中無點墨。 還如破阿師,說得行不得。
碧洞青崖著雨,紅泉白石生寒。朅來十月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 絕壑偏宜疊鼓,夕陽休喚歸鞍。茲游未必勝驂鸞。聊作湖南公案。
山為驪龍盤,谷作驪龍腮。 珠樹存其間,誰采明月來。 何須循海隅,笑蚌未成胎。
出頭出飛瀑,落落鳴寒玉。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
銀鉤慣學君王帖,寶軫頻聽淑女琴。 更與六宮循節儉,釵頭不綴辟寒金。
木鐸揚寬詔,云翹舞化風。 垂衣金殿里,圣德與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