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吳氏四賢堂 其二 澥
經濟學有用,
寧與佔畢同。
集英晨唱第,
夕對蓬萊宮。
儒林急淵源,
不遣朔庭空。
遺像今偉然,
吾敬國子公。
經濟學有用,
寧與佔畢同。
集英晨唱第,
夕對蓬萊宮。
儒林急淵源,
不遣朔庭空。
遺像今偉然,
吾敬國子公。
經世濟民的學問是有實際用處的,豈能與那些只知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相同?清晨在集英殿唱名登科,晚間便得面對蓬萊宮(入朝任職)。儒林之士急需傳承學問源流,不能讓學術淵源在北方(或異族)之地斷絕。如今您的遺像依然雄偉莊嚴,我衷心敬奉您這位國子公。
經濟學:指經世濟民的實用學問。
佔畢(zhān bì):出自《禮記·學記》,原指誦讀簡冊,此處代指死記硬背、脫離實際的學習方式。
集英:集英殿,宋代殿試放榜、皇帝召對進士的場所。
唱第:科舉放榜時依次唱名公布名次。
蓬萊宮:唐代宮殿名,此處代指朝廷。
儒林:指儒家學者或學術領域。
淵源:指學問的源流傳承。
朔庭:原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朝廷,此處或指學術傳承的空白之地。
國子公:可能指吳氏家族中曾任國子學(古代最高學府)相關官職的賢士。
此詩為《題吳氏四賢堂》組詩其二,或創作于吳氏家族為紀念四位賢士建堂之際。詩中“國子公”當為四賢之一,可能曾任國子學官職,在學術傳承與仕途上有突出貢獻。詩人通過此作,既肯定經世之學的價值,也表達對吳氏先賢的追慕。
全詩圍繞“經濟學”的實用價值展開,通過科舉入仕、學術傳承等內容,贊揚國子公的功績,既強調學問需經世致用,又突出先賢在文化傳承中的關鍵作用,是一首兼具思想性與紀念意義的題詠之作。
到處逢人求至藥,
幾回染了又成絲。
素絲易染髭難染,
墨翟當年合泣髭。
未櫛憑欄眺錦城,
煙籠萬井二江明。
香風滿閣花滿樹,
樹樹樹梢啼曉鶯。
城南征戰多,城北無饑鴉。
白骨馬蹄下,誰言皆有家。
城前水聲苦,倏忽流萬古。
莫爭城外城,城里終閑土。
蒲帆出浦去,但見浦邊樹。
不如馬行郎,馬跡猶在路。
大舟不相載,買宅令委住。
莫道留金多,本非愛郎富。
自君入城市,北邙無新墳。
始信壺中藥,不落白楊根。
如何忽告歸,蕣華還笑人。
玉笙無遺音,悵望緱嶺云。
清秋新霽與君同,江上高樓倚碧空。
酒盡露零賓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
融融芳景和,杳杳春日斜。
嬌嬈不自持,清唱嚬雙蛾。
終曲翻成泣,新人下香車。
新人且莫喜,故人曾如此。
燕趙猶生女,郎豈有終始。
九陌槐葉盡,青春在豪家。
嬌鶯不出城,長宿庭上花。
高樓登夜半,已見南山多。
恩深勢自然,不是愛驕奢。
散漫黃埃滿北原,折碑橫路碾苔痕。
空山夜月來松影,白楊落日悲風起,蕭索寒巢鳥獨奔。
蕭寺樓臺對夕陰,
淡煙疏磬散空林。
風生寒渚白蘋動,
相思不見又經歲,
坐向松窗彈玉琴。
昔時霸業何蕭索,古木唯多鳥雀聲。
芳草自生宮殿處,一望青山便惆悵,
西陵無主月空明。
玉輦西歸已至今,古原風景自沉沉。
御溝流水長芳草,路人不記當年事,
臺殿寂寥山影侵。
禁漏初停蘭省開,
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鶯聲遠,
青云已是酬恩處,
莫惜芳時醉酒杯。
客舍經時益苦吟,
洞庭猶憶在前林。
青山殘月有歸夢,
因君話舊起愁思,
隔水數聲何處砧。
雨余虛館竹陰清,獨坐書窗軫旅情。
芳草衡門無馬跡,
今夜南原賞佳景,月高風定苦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