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獨誓詩為黎門烈婦邢氏作
東坑茅舍薄斜陽,
少婦含冤祇自傷。
兩虎在門空吼吼,
孤燈終夕獨煌煌。
換油未了馀生積,
別室誰憐掩淚汪。
裂帛聲中人已散,
海桃何處問綱常。
東坑茅舍薄斜陽,
少婦含冤祇自傷。
兩虎在門空吼吼,
孤燈終夕獨煌煌。
換油未了馀生積,
別室誰憐掩淚汪。
裂帛聲中人已散,
海桃何處問綱常。
東坑的茅草屋籠罩著淡淡的夕陽,年輕的婦人含著冤屈獨自悲傷。門外如虎的惡人空自怒吼,孤燈整夜獨自明亮。更換燈油的瑣事未完成,余生的艱難仍在累積;獨居別室,誰能憐惜她掩面而泣的淚水。裂帛般的聲響中人群散去,在海邊的桃樹旁,到哪里去尋求綱常倫理?
薄斜陽:指夕陽迫近,光線微弱。
祇(qí):同“只”,僅僅。
兩虎:比喻兇惡的威脅者,可能指逼迫邢氏改嫁或為難她的人。
終夕:整夜。
換油:指添加燈油,代指日常瑣碎的生活事務。
別室:單獨的房間,指邢氏獨居之處。
裂帛:形容聲音尖銳如撕裂絲綢,此處指喧鬧或沖突的聲音。
海桃:海邊的桃樹,或代指邢氏所處的偏僻環境。
綱常:指三綱五常,封建倫理道德規范。
此詩應為作者為表彰黎門邢氏的貞烈而作。結合“烈婦”身份推測,可能創作于明清時期(當時對節婦的表彰較為普遍),背景或為邢氏在丈夫早逝后,面對外界逼迫(“兩虎在門”)仍堅守節義,作者通過詩歌記錄其事跡并表達感慨。
全詩通過描繪邢氏獨居茅舍、孤燈守節的場景,展現其含冤自傷的悲慘境遇,既贊揚其貞烈,也暗含對封建綱常下女性命運的同情與思考,是一首兼具紀實性與抒情性的烈婦題材詩作。
何必渡江如去歲,載花買酒山中。赤城風月笑相逢。城中差更樂,佳客飲千鐘。菊水粼粼生翠霧,蓉簾半卷西風。分明不與畫圖同。不妨歌此曲,君自是司空。
客軍過縣沒公憑,百姓驚移怕起爭。犒物犒錢皆望外,秋毫無犯奔程行。
跳蕩縱橫不足言,張顛取勢出公孫。甘將故技捐除盡,成就平原屋漏痕。
水旱農家兩不禁,旱憂枯槁水憂沈。可憐昔日求晴意,即是今朝望雨心。
步障華燈光照屋,質如輕云色如玉。白馬金環游狹斜,楊柳啼烏來妾家。
漏悄人靜,星稀云淡。煙柳成眠,露蓮半頷。何處月色飛來,滿樓臺。微風入袂仍吹領,愁都醒,好個清涼境。紅塵自迥,河漢應有仙槎,待還家。
寧與厓下人,煙雨耕犖確。讀書亦何為,謹勿累吾角。
瑩心冽寒泉,砥節介如石。本無市朝念,自與紅塵隔。
劉郎騎馬出南陌,陌上桃花迷馬色。夢逐游絲看春日,一夜東風杏花白。欲歸不歸思故鄉,燕女緩帶雙鴛鴦。明朝別轡向何處,旭日晴煙洛陽路。
的的黃金色,□□白玉輝。既能明自照,何用暗中飛。
煙籠香徑,霞舒花砌,東君繡出芳辰。蝶羽弄輕,鶯聲囀巧,嬉嬉舞態歌唇。綸制出嚴宸。曳耀春品服,榮錫緋銀。向此華涂要路,顏色倍精神。珠簾碧甃方新。有蘭堂快目,水榭通津。玉斝蘸清,金虬藹翠,輪蹄盡集簪紳。偕老指雙椿。望武林咫尺,同上青云。異日重為此會,應羨鳳池人。
妙高山頂,云海茫茫。少室巖前,雪霜凜凜。齊腰獨立,徒自苦疲。七日不逢,一場懡?。別峰相見,落在半途。只履西歸,遠之還矣。
選勝從初地,傷秋問故宮。周遭懸徑仄,明滅遠湖空。人閱臺游鹿,碑看墨戲鴻。共攜高士傳,展讀亂云中。
春睡倦。自揀花枝行遍。昨日新紅今日變。細挼將袖染。翠扇迎風撲面。雙燕飛來還轉。簾外楊花簾里燕。相逢如未見。
縣方憂北又憂南,無寨無城么障攔。近縣路頭都置柵,哨鞭直突也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