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都門雜感 其七
天地此儒冠,
馀生托一簞。
交疏譏訕少,
家遠轉遷難。
偕隱終無侶,
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
開府在長安。
天地此儒冠,
馀生托一簞。
交疏譏訕少,
家遠轉遷難。
偕隱終無侶,
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
開府在長安。
天地之間唯有這頂儒冠(象征讀書人的身份),余生只能依托一簞清苦的生活。交往稀疏,受到的譏謗便少;離家遙遠,輾轉遷徙更加困難。想要一同隱居卻始終找不到伴侶,立誓的心志依然熾熱未冷卻。平生最輕視庾信這樣的人,他屈身留在長安做了開府儀同三司。
儒冠:讀書人的帽子,代指讀書人的身份。
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制器具,此處指清苦的生活。
交疏:交往少,關系疏遠。
譏訕(jī shàn):譏諷毀謗。
偕隱:一同隱居避世。
盟心:立誓的心志。
薄:輕視、鄙視。
庾信:南北朝文學家,初仕梁,后留仕西魏、北周,官至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南北朝至隋唐的高級官職,此處代指屈身仕敵的行為。
此詩為作者乙卯年(具體年份需結合作者生平,清代多有乙卯年,如1855年)于京城(都門)所作組詩《乙卯都門雜感》中的第七首。時作者或因仕途不順、漂泊京城,面對清苦的生活與理想的落差,借詩抒發對自身處境的感慨及對志節的堅守。
全詩通過描述清苦的生活狀態(托一簞)、疏離的人際(交疏)、隱居無伴的無奈(偕隱無侶),最終以‘薄庾信’直抒胸臆,展現了詩人在困厄中堅守志節、鄙視屈節者的高潔品格,是個人境遇與精神追求的深刻寫照。
此地不知誰作宰,即知欲訪恐生嗔。多君官久情如舊,陌路猶能識故人。
連錢出塞蹋沙蓬,豈比當時御史驄。逐北自諳深磧路, 連嘶誰念靜邊功。登山每與青云合,弄影應知碧草同。 今日虜平將換妾,不如羅袖舞春風。
樓上春深乳燕來,半簾花影自徘徊。 子規聲里黃昏月,叫斷東風夢不回。
熏風池館新篁,片紅飛盡驚梅雨。紈扇初裁,羅衣乍試,又逢重午。萬戶千門,游人爭出,俱懸艾虎。看碧蒲縈恨,朱榴沾醉,似續離騷舊譜。 惆悵韶華易換,最關心、畫船簫鼓。當年沉水,今朝寒食,依然荊楚。抉目城邊,捧心臺畔,恨垂千古。霎時間惟見,清江一曲,綠蓑漁夫。
一舸歸來,何太晚、鬢絲如織。謾歡息、凄涼往事,盡成陳跡。山迫暮煙浮紫翠,溪搖寒浪翻金碧。看長虹、渴飲下青冥,危欄濕。誰可住,煙蘿側。俗士駕,當回勒。伴巖扃,須是碧云仙客。風月已供無盡藏,溪山更衍清涼國。恨謫仙、蘇二不曾來,無人說。
暖靄浮晴御。鎖垂楊、籠池罩閣,萬絲千縷。池上曉光分宿霧,日近群芳易吐。尋并蒂、闌干凝佇。不信釵頭飛鳳去,但寶刀、被妾還留住。天一笑,萬花妒。 阿嬌正好金屋貯。甚西風、易得蕭疏,扇鸞塵土。一自昭陽扃玉戶,墻角土花無數。況多病、情傷幽素。別殿時聞簫鼓奏,望紅云、冉冉知何處。天尺五,去無路。
云接蒼梧,山莽莽、春浮澤國。江水漲、洞庭相近,漸近空闊。江燕飄飄身似夢,江花草草春如客。望漁春、樵市隔平林,寒煙色。方寸亂,成絲結。離別近,先愁絕。便滿篷風雨,櫓聲孤急。白發論心湖海暮,清樽照影蒼浪窄。看明年、天際下歸舟,應先識。
斗柄回秋律。素蟾飛、冰霜萬里,滿川金碧。得月偏多何處是,惟有橋南第一。正野迥、西風寒寂。丹桂婆娑疏影在,想微瑕、未累千金璧。河漢遠,澹無跡。知君有句酬佳夕。盡高歌、胡床自倚,露漙珠溢。坐到參橫星欲暗,隱隱天低似笠。但絡緯、悲啼催織。吟詠凄涼翻有恨,諒知音、人遠空追憶。誰為置,鄭莊驛。
清陰一架,顆顆蒲萄醉花碧。
長橋春水拍堤沙。疏雨帶殘霞。幾聲脆管何處,橋下有人家。宮樹綠,晚煙斜。噪閑鴉。山光無盡,水風長在,滿面楊花。
十里青山遠,潮平陸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暑,清風襯晚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成都好,蠶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燈火上紅樓。車馬溢瀛洲。人散后,繭館喜綢繆。柳葉已饒煙黛細,桑條何似玉纖柔。立馬看風流。
落日長亭柰爾何,得歸今日又關河。春來鴻雁離群去,江上黿鼉憶客過。
白發故人鄉夢斷,青山是處旅愁多。舊游正及梅花發,一曲誰堪入楚歌。
苦相身為女,卑陋難再陳。 男兒當門戶,墮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萬里望風塵。 女育無欣愛,不為家所珍。 長大逃深室,藏頭羞見人。 垂淚適他鄉,忽如雨絕云。 低頭和顏色,素齒結朱唇。 跪拜無復數,婢妾如嚴賓。 情合同云漢,葵藿仰陽春。 心乖甚水火,百惡集其身。 玉顏隨年變,丈夫多好新。 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 胡秦時相見,一絕逾參辰。
揖坐樓頭夜,酒杯生菜盤。 交情三月暮,細雨一燈寒。 談笑響如在,賡酬墨未乾。 死生千古別,西日照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