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其六
今朝拄杖化為龍,
分破華山千萬重。
珍重佛心真圣主,
好將堯德振吾宗。
今朝拄杖化為龍,
分破華山千萬重。
珍重佛心真圣主,
好將堯德振吾宗。
今日清晨,拄杖變化為巨龍,分開了華山千萬重山峰。請珍惜具有佛心的真正圣主,應好好用堯舜的德政振興我們的宗門。
拄杖化為龍:借用神話典故,指拄杖變化為龍,象征非凡的力量或神異之事。
分破華山:形容龍的神力巨大,能劈開華山千萬重峰,極言氣勢之盛。
佛心真圣主:指具有佛性仁德的君主,暗含對帝王修行與德行的肯定。
堯德:堯舜的德政,代指儒家推崇的仁政、德治。
振吾宗:振興宗門,可能指佛教或特定宗派的法脈傳承。
此偈為佛教偈頌,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推測或為僧人向帝王進言之作,旨在借助神話意象勸勉君主以佛心仁德治國,推動宗門發展。
全詩通過‘拄杖化龍’的神異意象,引出對‘佛心圣主’的推崇,勸其以堯舜德政振興宗門。融合佛理與儒家思想,語言簡練而意旨深遠,體現了宗教與政治結合的勸世特點。
東風吹雨過,嵐氣濕人衣。路小緣崖上,云低傍馬飛。山含翠色潤,泉散玉聲微。回首滁陽近,甘棠綠作圍。
里胥不踏桑麻路,桴鼓長閑花柳村。都在邦君和氣里,賣刀買犢長兒孫。前時勸君出東郊,父老歡呼望羽旄。甘雨便隨車馬到,眼看沾足遍蓬蒿。清坐鈴齋公事稀,春來風日更遲遲。胸中水鏡渠自避,卻笑缿筒徒爾為。蜀江東下接襄江,總是當年蔽芾棠。此地回旋莫嫌窄,且教春色滿三湘。公今臥護足從容,豈有扁舟欲便東。少待政成歸帝所,此邦還在化鈞中。湘民清曉壽邦君,下客慚無句語新。敢述老農歌誦意,一觴持上太夫人。
采秀朝來汗漫游,松風五月冷龍湫。山中道士如相識,騎鶴招余到十洲。
入林何必深,宛與世塵隔。高樹似金莖,淩風承玉液。于陵灌方勤,漢陰機已息。借問園居子,何如藐姑射。
說到生公講后經,蛟龍夜出石潭聽。驪珠正照維高室,優缽花開蘭葉青。
木稼木稼,胡不日稼。
昔如影與形,今如胡與越。不知行遠近,忘卻離年月。
照雪凌霜夾徑開,誰教千樹昔人栽。要將金鼎和羹事,盡付君家巖上梅。
此山非漁藪,此漁偏在山。羊裘那肯著,蝦菜或時慳。不得亦不賣,長饑故長閑。誰逢海樵子,高論白云間。
寒日行白陸,朔吹揚飛塵。送客往廣陌,中情多苦辛。野云覆長路,孰識東西秦。臨發執前綏,愿為陳所因。瞻彼二黃鵠,淚下不能伸。
郿縣岐山側,萍鄉楚水潯。扶持有神力,惠愛在人心。往事歲年遠,高墳松柏深。自天鸞誥出,奕奕寵光臨。
空谷罕人跡,荔蔭當午濃。駐云窺石榻,落葉戲兒童。風送渡江雨,僧來入定鐘。幾番幽興在,渾欲忘歸蓬。
只惜工程一月馀,六經百子豈無書。他時會到難言處,糟粕還將問漢儒。
此情同有,鄉味濃于酒。一掬涼泉初近口,眉月依稀在手。風蟬漏夜鳴枝,無非笑我歸遲。爭及驟來山雨,澆頭只管催詩。
總道忘憂有杜康。酒逢歡處更難忘。桃紅李白春千樹,古是今非笑一場。歌浩蕩,墨淋浪。銀釵縞袂滿鄰墻。百年得意都能幾,乞與兒曹說醉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