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忠憫文集
英姿直節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擾攘。
二帝蒙塵方幸虜,六臣奉璽更朝梁。
身輕欲抗豺狼怒,名在終同日月光。
曾與先君共褒錄,拊編交感淚浪浪。
英姿直節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擾攘。
二帝蒙塵方幸虜,六臣奉璽更朝梁。
身輕欲抗豺狼怒,名在終同日月光。
曾與先君共褒錄,拊編交感淚浪浪。
想象李忠憫英姿颯爽、正直有氣節的堂堂形象,他絕不愿在亂世中茍且偷生。當徽欽二帝被俘受辱、被擄往敵國之時,有六個大臣卻像當年梁朝的臣子一樣奉上玉璽投降。他不顧自身安危,敢于對抗豺狼般的敵人而激怒他們,他的英名也如同日月之光永照人間。他曾和我的父親一同受到褒獎和記錄,我撫摸著文集,感慨萬千,淚水滾滾而下。
英姿直節:英俊的姿態和正直的氣節。堂堂: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擾攘:混亂、騷亂。
二帝蒙塵:指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俘虜之事。幸虜:被敵人擄去。
六臣奉璽更朝梁:用五代時梁朝六臣奉璽投降的典故,比喻宋朝的投降派。
抗:對抗。
褒錄:褒獎記錄。
拊編:撫摸文集。浪浪:淚流不止的樣子。
此詩創作于宋朝動蕩時期,當時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朝廷內部有主戰派和投降派的斗爭。詩人讀李忠憫文集,李忠憫應是當時的正直之士,堅決抵抗外敵,詩人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李忠憫的氣節,批判投降派。其突出特點是情感強烈,借古喻今。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詩篇,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愛國情懷和對時局的態度。
海國多奇卉,蓮開待臘霜。
池塘初夢草,菡萏已成房。
藕帶芹泥綠,葉翻泮水香。
地靈佳氣萃,濃艷豈尋常。
又是揚州芍藥時,花應笑我賦歸遲。滿堂留得春如畫,對酒何妨鬢似絲。玉立黃塵那可到,錦圍紅蠟最相宜。買山若就當移種,此際誰能杖履隨。
溫溫玉立綠陰中,不犯芳菲逐萬紅。折盡長淮多暇日,簪聯四座足春風。應如慶歷梅花瑞,況有昌黎屬句工。問得君王乞身去,移根栽傍曲欄東。
上了甘泉三捷書,長淮萬里一塵無。清和時節如春在,紅藥精神與昔殊。叢玉生香歌可譜,圍金有客瑞重圖。公堂且盡今朝醉,已問君王乞鑒湖。
瑤草難尋仙苑道。洞里春生,一霎韶光好。圓牖蘢蔥迎始照。天涯一點紅輪小。
無那云煓迷海嶠。斷送金烏,悶損飛光倒。縱有晶熒開霽昊。斜陽又被寒煙罩。
得酒相逢笑絕纓,
而今雙鬢不全青。
蓬萊尚說三四淺,
何況方平與蔡經。
虎踞龍蟠古帝州,長江依舊束東流。
六朝歌舞秦淮月,百戰興亡燕子秋。
宮闕齊梁迷故土,亭臺王謝總荒丘。
年年畫舫游人醉,誰聽中宵杜宇愁。
長歌當哭,把瑯玕擊折、珊瑚敲碎。悔不當初多弄戟,領取中郎都尉。鵲印累累,蟬冠岌岌,忍見人皆醉。雕龍何益,算功名偶然遂。
等閒付與兒曹,三旌已矣,返我屠羊肆。吳下秋風歸去好,飽啖菰羹鱸鲙。病藉神君,巧資天女,無計祛窮鬼。夜珠休探,怕驪龍未成睡。
云棲萬竹使人靜,過午樵風度寒磬。
知君文屨宜遠游,不待春禽引幽徑。
蓮池塔影自深碧,道眼云端照澹定。
我胸郁郁千瑯玕,唯賴清江開我顏。
歸路江干晚霞美,何時共釣桐江水。
松風始微動,山鳥猶未鳴。有客資神往,高詠發幽情。
荒涂莽荊榛,樵牧亦罕經。靈源窮欲盡,忽聞雞犬聲。
道人歡客至,佇立候柴扃。設食羅野疏,志意殊真誠。
曖曖陽已微,皎皎月孤明。心境兩俱寂,泠然契玄冥。
滄海歸來伏著書,平生豪氣未全除。仰看跕跕飛鳶墮,轉億鄉人下澤車。
高下連云擁百城,一江直溯到昆明。可憐百萬提封地,不敵彈丸一炮聲。
神功遠拓東西極,圣武張皇六十年。不信王師倒戈退,翻將化外棄南天。
九真象郡吾南土,秦漢以前既版圖。一自三楊倡議后,珠崖永棄不還珠。
班超投筆氣如山,萬里封侯出玉關。今豈無人探虎穴,寶刀難染血痕殷。
散誕不拘儀軌,
街頭走到街尾。
逢人大笑呵呵,
那個知渠肚里。
松光照四壁,山昏未及酉。
客悶無可遣,吟余茶代酒。
野店寂無人,散步道左右。
峽中天不大,尚得見北斗。
萬籟都不聞,祇聞寒溪吼。
長途借馬騎,明日能行否。
春到誰寧耐,羞結泥金帶。香篝倚處獨含顰,噯噯噯。滿院苔圓,半檐榆小,有愁難賣。
密約勞擔待,鸚鵡多無賴。隔簾小玉悄聲傳,咳咳咳。花影頻搖,月紋如動,那人簾外。
杜曲有攢眉老,
漢庭無友辱人。
但看靈妃啟齒,
不煩里女效顰。
南山蒼柏自森森,長就喬枝出茂林。
肅政臺中思直干,孔明祠下得清陰。
風云每助孤高勢,霜雪難移勁挺心。
大廈有成梁棟在,平時燕雀望皆深。
已分吾生老一邱,
足山聊復伴英游。
中藏武庫無人議,
不但云間百尺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