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使二首
驛騎真天下,頒時亦早春。大綱羅宇宙,萬目燦星辰。字字沾枯槁,看看到隱淪。愚臣亦何幸,三度播皇仁。
仁愛天心在,災眚治與俱。周王能勵行,漢令祇蠲租。愿掃貪狼窟,還呈瑞鳳圖。報恩無對述,愧殺下帷儒。
驛騎真天下,頒時亦早春。大綱羅宇宙,萬目燦星辰。字字沾枯槁,看看到隱淪。愚臣亦何幸,三度播皇仁。
仁愛天心在,災眚治與俱。周王能勵行,漢令祇蠲租。愿掃貪狼窟,還呈瑞鳳圖。報恩無對述,愧殺下帷儒。
傳遞詔令的騎手奔馳于天下,頒布的時間正值早春。朝廷的法令如大網籠罩宇宙,具體條目似星辰般燦爛。每一字都滋潤了困頓的百姓,惠及到隱逸的人士。我這愚鈍之臣何等有幸,三次傳播皇帝的仁德。仁愛是上天的心意所在,災禍常與治理并存。周王能勤勉施行仁政,漢代法令僅免除租稅。希望掃除貪婪的巢穴,重現鳳凰祥瑞的景象。報恩的話無從訴說,愧對閉門讀書的儒者。
驛騎:傳遞詔令的騎手。
頒時:頒布詔令的時間。
大綱:指朝廷的主要法令。
萬目:法令的具體條目。
枯槁:比喻困頓的百姓。
隱淪:隱逸之士。
災眚(shěng):災禍。
蠲(juān)租:免除租稅。
貪狼窟:比喻貪婪的勢力。
瑞鳳圖:象征祥瑞的鳳凰出現。
下帷儒:閉門讀書的儒者。
此詩或為詩人參與傳達皇帝詔令時所作。詩中“三度播皇仁”表明其多次承擔宣詔使命,反映了當時朝廷推行仁政、關注民生的背景。詩人結合自身經歷,既贊頌皇恩,也借古喻今(周王、漢令),隱含對深化仁政、清除貪腐的期待。
全詩圍繞“詔使”主題,前首側重描述詔令傳播的廣度與惠民實效,后首延伸至對仁政本質的思考與政治理想的表達。通過具體場景與歷史參照,展現詩人對皇恩的感恩、對民生的關切及對清明政治的追求,語言樸實而情感真摯,是一首兼具紀實性與抒情性的政治抒情詩。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嘉州大象,陜府鐵牛。莫怪扶桑最先照,大都家住海門洲。
前路暝,澹月上塵襟。記得楚辭吟怨句,一篇山鬼重相侵。惻惻女蘿陰。
記得溪山兩袂分,一溪流水落花春。青驄馬上休回首,只見云山不見人。
鳳樓縹緲接云霄,環佩聲微夜寂寥。弄玉由來有仙骨,時人莫浪學吹簫。
南岸諸峰如累瓜,高人幽隱在煙霞。百年古桂寒無葉,十月叢梅早有花。斷壟牛羊分客路,深池鳧鴨共鄰家。極知好客情逾厚,貰酒攜琴到日斜。
憶昔為兒未十齡,趨庭委贄拜先生。僅能雪案涂鴉舞,已許朝陽作鳳鳴。寂寞荒苔封講席,凄涼抔土閉佳城。東風吹淚看遺稿,尺許枯藤無限情。
歷覽眾峰頂,下視飛鳥背。一身凌紫霞,迥出塵寰外。
忍見紅驚墮,那堪淚暗垂。客懷春盡日,歸夢夜深時。故國鶯聲老,他鄉鬢影衰。破除無別物,終藉酒盈卮。
隔浦迢遙喚豈應,宓妃羅襪暈層層。自甘淡泊強無侶,勉著鉛華弱不勝。瑤沼靜含風佩響,玉匙香沁露盤承。名心化處留真相,不獨龍標一片冰。
故國干戈后,憐君思寂寥。梁園誰授簡,吳市獨吹簫。細雨開秋日,疏鐘上晚潮。美人未遲暮,玉佩好相招。
未明雞黍出山廚,騎引林塘徑復迂。屋角淡煙籠翠樹,村前新水漾青蒲。巖云起處鳩呼匹,梅雨來時燕乳雛。電火光陰春又夏,一身何補走長途。
洞里午生寒,客至坐冰雪。揮麈搖芳枝,紛紛飛玉屑。
朔風撼木落,莫驚客店霜。桂林雪片深,成都碧雞坊。西南幕中去,尚趣萬里裝。今乘刺史車,何嫌驛路長。
專閫開南服,斑衣慰北堂。承歡陔草茂,回首陣云涼。忠孝一生事,艱難百戰場。披圖期努力,愛日報正長。
拽石般土,打鼓作舞。意不立玄,機不停午。踏破草鞋赤腳行,見成底事休回互。不回互,大龍不受玄沙瞞,前面斑斑元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