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書寄劍州普安令周士彥屯田 其一
作官休用嘆奚為,未有升高不自卑。
君子屈伸方為道,吾儒進退貴從宜。
即今彭澤歸何地,他日東門去未遲。
痛恨伊嵩景無限,一名佳處重求資。
作官休用嘆奚為,未有升高不自卑。
君子屈伸方為道,吾儒進退貴從宜。
即今彭澤歸何地,他日東門去未遲。
痛恨伊嵩景無限,一名佳處重求資。
為官不必嘆息為何如此,要登高必定從低處起始。君子能屈能伸方合大道,我們讀書人進退當合時宜。如今像陶潛歸隱彭澤何處尋?來日辭官東門也不算太遲。只遺憾伊水嵩山景色無限,每一處佳境都值得細細探尋。
奚為:為何,為什么;
自卑:從低處開始(非現代“自卑”義);
屈伸:指能屈能伸;
彭澤:代指陶淵明(曾任彭澤令),喻歸隱;
東門:指東門掛冠(漢代逢萌辭官典故),代指辭官;
伊嵩:伊水與嵩山,代指中原勝景;
求資:求取、探尋。
此詩為作者寄贈劍州普安令周士彥之作。推測周士彥或因仕途起伏生感慨,作者以詩相勸,結合儒家進退之道與隱逸典故,表達對友人的關懷與開解。創作背景或為宋代士大夫間常見的酬贈勸勉場景。
詩以“屈伸進退”為核心,勸友人理性看待仕途,既強調儒家處世之道,又借隱逸典故傳遞灑脫態度,末句轉向自然勝景,體現宋代文人“外儒內道”的精神特質。
百年吾宇宙,萬里此相逢。阨險情猶適,經綸志復同。隙風動颯颯,窗月照肜肜。對榻閑談后,悠然世慮空。
瓊枝幽瓣若星繁,小徑無人容近看。只恐上林風漸暖,獨邀冷蕊說清寒。
君若來時夜尚溫。野風吹桂綠楊村。縈襟一縷無由寄,但數門前秋水痕。
翠浮石甃雨苔青,影落寒泉墮月明。酒醒渴懷無處著,綠陰風送轆轤聲。
莫以懷沙吊屈原,當時誰共叩天閽。無論未死明臣節,縱是投荒亦主恩。一疏回天留壯氣,千秋伏臈薦忠魂。西風不返遼陽鶴,暮云愁聽嶺外猿。世有勛名饒國恤,官仍清白見賢昆。江蘭欲采無由賦,悵望湘潭不可言。
促膝談心宛故廬,雕欄香閣夜躊躇。千家海色堯封近,九派河流禹鑿馀。嘯引雄風來大陸,歌延明月下前除。腰間漫詫虔刀在,咫尺甘泉攬佩魚。
橫林特地起高樓,樓上書多擬鄴侯。日與圣賢相對語,身于天地復何求。三峰有意當窗見,一水無聲繞檻流。試問主人何所樂,本來無樂亦無憂。
曾修書院旴江側,君去懷予試一游。當日水山應更好,別來松桂幾經秋。謝詩早向麻源覓,顏帖時從廟碣收。此外何求惟有醉,背山合起望泉樓。
初到家鄉似異鄉,碧山紅樹換新妝。獨看小犬還如昔,伴我依依入草堂。
八月十八睡龍死,海龜夜食羅剎水。須臾海壁龕赭門,地卷銀龍薄于紙。艮山移來天子宮,宮前一箭隨西風。劫灰欲死蛇鬼穴,婆留朽鐵猶爭雄。望海樓頭誇景好,斷鰲已走金銀島。天吳一夜海水移,馬蹀沙田食沙草。崖山樓船歸不歸,七歲呱呱啼軹道。
篆車創始自稚輪,筦簟從初但蒲稿。詩到晚唐非不佳,少似國風能理到。嗟予耄矣棄穎泓,臥病終年長卻掃。客無脫屨一榻懸,人不到門群雀噪。敢意支郎念岑寂,時將妙語起衰老。若人搜句乃馀事,雖不雕鐫自精好。況于佛祖可呵罵,豈無魔外宜攻討。早辦山居一把茅,為我長歌歌證道。
野館殘燈暗復明,子規聲里客愁生。綠蘿洞口三更月,何限鄉山萬里情。
客思官程意轉迷,湘江南去草萋萋。待尋無樹人家宿,免得中宵謝豹啼。
萬古神交共此心,當時何事下山陰。遙遙一棹言相訪,安道門前雪正深。
略彴江煙外,招提水氣中。故人于此隱,幽致得時同。釀酒來彭澤,栽蓮接遠公。浮生底須論,談笑且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