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輯戶口應制
至德臨天下,勞情遍九圍。
念茲人去本,蓬轉將何依。
外避征戍數,內傷親黨稀。
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隱微。
柏臺簡行李,蘭殿錫朝衣。
別曲動秋風,恩令生春輝。
使出四海安,詔下萬心歸。
怍非夔龍佐,徒歌鴻雁飛。
至德臨天下,勞情遍九圍。
念茲人去本,蓬轉將何依。
外避征戍數,內傷親黨稀。
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隱微。
柏臺簡行李,蘭殿錫朝衣。
別曲動秋風,恩令生春輝。
使出四海安,詔下萬心歸。
怍非夔龍佐,徒歌鴻雁飛。
至高的德行君臨天下,操勞之情遍及九州。想到這些人背離本業,如蓬草飄轉無所依傍。他們外出躲避多次征戍,內心傷痛親族稀少。嘆息沒遇上圣明盛世,怎能洞察這些隱情。御史臺整理行裝,宮殿中賜予朝衣。送別曲在秋風中奏響,皇恩如春日光輝。使者出行使四海安寧,詔書下達讓萬眾歸心。慚愧我并非夔龍般的賢佐,只能徒然吟誦《鴻雁》之詩。
至德:最高的道德。九圍:九州,指全國。去本:背離本業。蓬轉:像蓬草一樣飄轉。征戍數:多次征戍。柏臺:御史臺。錫:賜予。怍:慚愧。夔龍:傳說中舜的兩位賢臣。鴻雁飛:《詩經·小雅·鴻雁》有流民之嘆,這里借指百姓流離。
此詩應是詩人奉皇帝之命而作。宇文融安輯戶口是唐玄宗時期的一項重要舉措,當時可能存在百姓因征戍等原因離開本業、四處漂泊的情況,皇帝派遣宇文融去安撫百姓、整頓戶口,詩人為此作詩應和。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皇帝關心百姓、派遣使者的善舉,同時表達對百姓的同情。它具有應制詩的典型特點,語言莊重典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朝廷的政策。
九龍之險無與比,江淮河漢風波耳。豈如此水怪石多,朝夕無風浪自起。天開地辟幾春秋,何人鑿空先泛舟。畏途一開不可塞,至今來往行人愁。乘風鼓棹碧潭心,喧天萬壑隱雷鳴。日色無光晝如夜,忽忽孤蓬一葉輕。峽口初過第一龍,禹門呂梁高更雄。船從天上直墜地,回頭白雪翻晴空。第二龍中長且大,狂瀾駭浪爭澎湃。前呼后應疾若飛,生死須臾不停待。三龍乍過四龍還,鯨波拂面舟人驚。欲尋小徑避險阻,倚天峭壁難飛騰。五龍曲折憂回舵,六龍峻瀨防危禍。亂濤勢合如山來,船從水底鉆將過。急流數里詣七龍,俗傳壓怪留神蹤。莫云此龍易與耳,前后復溺在眼中。八龍崎嶇猶是畏,浪高石大難回避。九龍出峽且安行,維丹岸下如更生。相對斜陽須暢飲,夢魂半夜猶頻驚。起來四望遠山色,龍里月沉云氣黑。經過歷歷皆可陳,悔將微軀臨不測。九龍之險甲九州,瞿塘滟滪如安流。自笑好奇窮涉覽,詩成空說鬼神愁。
盆池雖小亦清深,要看澄泓印此心。不嫌蛙黽相喧聒,夜靜恐有蛟龍吟。
南瞻岳王墳,拊心訟宣和。四海既無虞,樂事一何多。師師入帝側,金兵乃星羅。舊時張諫議,天閽語非訛。但見戶括金,不見士荷戈。回首靖康末,志士悲如何。
解人愈眾愈紛拿,詩道從來有坦途。可笑拘墟談錦瑟,不從象罔覓玄珠。
潘郎可是懶栽花,一賦能當萬樹霞。卻笑爾時勾漏令,不從身內覓丹砂。
動止能如意,歡啼并可親。縱無千里足,堪慰百年身。得食先分姊,更衣必示人。難揮汝爺慟,聞者亦酸辛。
玉女祠前有醴泉,張超谷在玉泉邊。二泉釀就三峰去,醉向仙人掌上眠。
婕妤初選入,含媚向羅幃。何言飛燕寵,青苔生玉墀。誰知向輦愛,遂作裂紈詩。以茲自傷苦,終無長信悲。
勁節含龍籜,孤標出鳳池。最宜風月夜,不遣俗人知。
萬境全歸一瞬中,山河日月盡含容。若將明暗分迷悟,公案從今又一重。世界重重一網中,澄溪上下見天容。不知萬丈寒光底,卻到青冥是幾重。
芳年二九稿砧捐,素志堅持誓不遷。教子立身為后嗣,養親盡孝慕前賢。華鉛艷飾渾慵理,孤影寒燈祇自憐。節義由來天所佑,中流覆棹獨能全。
閉戶妨迎客,空勞枉駕過。清詩充謁刺,塵榻愧行窩。世久輕魚服,君能問雀羅。無由挽高躅,日暮碧云多。
高樓一以望,頓覺野懷賒。月射潮頭動,云流山背斜。寒塘孤雁影,煙樹萬人家。百尺應難再,憑空思未涯。
談笑寶樓開,湖光劈面來。浮云空翳檻,明鏡若為臺。野鳥銜花去,潭龍作雨回。坐參真法境,無意想蓬萊。
烏桕飄霜溪月清,棲鴉時復繞枝鳴。紫云遙憶天邊曲,鼙鼓空聞江上聲。酒醒鬢絲明素魄,露馀蟲語攪幽情。憑軒終夕看無寐,也為靈光覆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