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司徒靈璧劉公思成先德狀感題百四十字
猗惟神明胄,陶唐裔為劉。綿邈豢龍氏,泗亭已千秋。
定陵豐沛來,平岡啟耕疇。明廷薦球玉,衣冠表潭洲。
隱君與贈公,競爽傳箕裘。贈公早無祿,不絕如綴旒。
隱君撫遺孤,視侄同兒儔。和氣所盤礴,世德爰作求。
侄生大司徒,申甫翼姬周。沐恩及父祖,撫孤報何由。
緇衣主邦教,帝眷方綢繆。丹陛控臆陳,先志儻或酬。
高密紹支胤,玄成讓封侯。棠棣歌孔懷,佇瞻賁崇丘。
猗惟神明胄,陶唐裔為劉。綿邈豢龍氏,泗亭已千秋。
定陵豐沛來,平岡啟耕疇。明廷薦球玉,衣冠表潭洲。
隱君與贈公,競爽傳箕裘。贈公早無祿,不絕如綴旒。
隱君撫遺孤,視侄同兒儔。和氣所盤礴,世德爰作求。
侄生大司徒,申甫翼姬周。沐恩及父祖,撫孤報何由。
緇衣主邦教,帝眷方綢繆。丹陛控臆陳,先志儻或酬。
高密紹支胤,玄成讓封侯。棠棣歌孔懷,佇瞻賁崇丘。
啊,您是神明的后裔,是陶唐的劉氏后代。那豢龍氏的傳承已很遙遠,到泗亭劉邦時也已過千年。您家從定陵豐沛而來,在平岡開墾耕地。在朝廷被舉薦如美玉般優秀,在潭洲以衣冠彰顯家族風采。隱君和贈公,競相傳承家族事業。贈公早逝,家族命脈如飄搖的旗幟。隱君撫養遺孤,把侄子當親兒子。和氣凝聚,世代美德得以追求。侄子成為大司徒,如同申甫輔佐周朝。蒙受皇恩惠及父祖,撫養遺孤的恩情如何報答。身著黑衣主管邦國教化,皇帝眷顧正深厚。在宮殿前誠懇陳述,或許能酬謝先人的志向。像高密侯延續家族支脈,玄成辭讓封侯。兄弟間情誼深厚,期待榮耀降臨家族。
猗:嘆詞,表贊美。神明胄:神明的后裔。
陶唐裔為劉:傳說陶唐氏后代有劉姓。
綿邈:久遠。豢龍氏:傳說中養龍的氏族,劉氏祖先。
泗亭:指劉邦,劉邦曾為泗亭長。
定陵:地名。豐沛:劉邦故鄉。
球玉:美玉,比喻優秀人才。
隱君與贈公:隱君和贈公是家族中的人物。
競爽:并美,不相上下。箕裘:比喻先輩的事業。
無祿:指去世。綴旒:比喻局勢危急。
儔:同類,伴侶。
盤礴:充滿,凝聚。
申甫:周代賢臣申伯和仲山甫。
緇衣:黑色衣服,這里可能指官員服飾。
綢繆:情意深厚。
丹陛:宮殿前的臺階,借指朝廷。控臆:誠懇地陳述。
高密:指西漢高密侯鄧禹。玄成:指西漢韋玄成,辭讓封侯。
棠棣:《詩經》篇名,比喻兄弟情誼。孔懷:兄弟間的深厚情誼。
賁:裝飾,引申為榮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大司徒劉氏家族在當地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可能是在大司徒受皇帝恩寵,家族榮耀之時,作者讀其家族先德事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贊美家族的傳承和美德。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劉氏家族的榮耀傳承和隱君的美德。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典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力,但對于研究當時家族文化和社會風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風卷殘紅和夢碎。夢也傷憔悴。追想夢如何,夢不分明,夢醒還如醉。
夕陽影里重門閉。別有銷魂地。怎樣卜銷魂,要不銷魂,恨少留春計。
不緣赤舌解燒城,挹斗揚箕愧盛名。
殷浩書空如夢寐,顧榮坐笑是平生。
卷舒入世心仍苦,描畫供人氣漸平。
鞍馬已消髀肉盡,閉門空擬種蕪菁。
萬物逢秋殺,榮枯此日看。
回風山骨慄,落葉雨聲乾。
煉炭炊長餒,懸鶉衣自安。
敢云貧亦樂,頗惜后凋難。
脩水相望無百里,從來人物勝西昌。
弘齋自是朝陽鳳,伯仲行看接翼翔。
乾枯如我真何用,謾結蒲團竹椅緣。
緘口向人無一語,此燈他日遣誰傳。
冰檗聲名簡帝心,觀風雋擢渙綸音。
一朝持節辭楓陛,千里驅車赴桂林。
雨過荔源青似染,云開堯嶺碧如簪。
懸知按部春風里,無限江山伴醉吟。
岷陽英杰古賢鄉,侍史香爐今望郎。
柬擢欲書丹鳳詔,夢魂勤到碧雞坊。
已應盛美摽其茇,不比畸人愚厥堂。
宦牒隨江歸碧海,讀書源派亦誠長。
儒衣非短簿,策馬入秦關。
棧倚褒斜谷,城看玉女山。
浮云肱可曲,汗簡鬢將斑。
臺有黃金氣,燕州待客還。
江郭橙香蟹正肥,乍寒游子已成衣。經書滿架堪探討,底事秋風苦憶歸。
白白晴云望里飛,寸心日夜念庭闈。到家喜慶承顏處,春酒盈卮五色衣。
男兒立志圣賢師,移孝為忠遠大期。要取芳名登汗簡,加功當在少年時。
綠樹疏燈落燼遲,夢醒如中薄寒時。
風通花氣全歸枕,月轉樓陰倒入池。
如此夜深猶有笛,可因春盡竟無詩。
開門便赴尋山約,酒熟茶香短簿詞。
黃木為冠葛作衣,
淡然無欲是玄機。
茂林深處人來少,
獨掩柴關坐翠微。
南州久矣無高閣,
江上詩人今又還。
借一帆風無用處,
掀髯空對馬當山。
花露殘春一樣芳,
月馀潭底萬年光。
水脈冷寒涼焇焇,
云形虛幕露堂堂。
想見湘西路,扶疏夏木長。
佛龕鐘磬寂,書屋簡編香。
破霧穿晨屨,沖風喚晚航。
向居嫌是客,今夢卻同鄉。
曉起南山暮北山,
夜深歸夢祇山間。
山中亦有流泉好,
不許行人洗病顏。
萬里一明月,秋思滿長天。古今人事代謝,流照自年年。
才放澄輝大地,又被微云障翳,珠斗夜光寒。滄海橫流際,風雨合離間。
感烏踆,悲兔缺,驚虬眠。萍蓬身世輸指,鄉夢幾回圓。
便擬泛槎歸去,只恐塵纓涴我,清福未能全。此曲誰與和,低唱付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