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道公新建溪南精舍
一燈傳教后,此地又開山。二室三花里,千峰萬木間。香臺攜鶴上,竹院待云還。既了安心義,何須長閉關。
居士住人天,精廬水石邊。傍林開寶界,持缽酌香泉。花發傳燈后,鳥歸鳴磬前。上方留客處,松月共安禪。
一燈傳教后,此地又開山。二室三花里,千峰萬木間。香臺攜鶴上,竹院待云還。既了安心義,何須長閉關。
居士住人天,精廬水石邊。傍林開寶界,持缽酌香泉。花發傳燈后,鳥歸鳴磬前。上方留客處,松月共安禪。
自那一盞智慧之燈傳遞教義后,此地又開辟了新的修行道場。精舍處于二室三花的美妙景致中,被千峰萬木環繞。僧人帶著仙鶴登上香臺,在竹院里靜候云歸。既然已經領悟了安心的義理,又何必長久地閉關修行呢。居士居住在人天之間,精廬建在水石之畔。靠著樹林開辟出佛界凈土,手持缽盂舀取香泉之水。花朵在傳燈法會后綻放,鳥兒在鳴磬之前歸巢。在上方留客之處,與松月相伴安心禪修。
一燈傳教:指佛法的傳承,如傳燈一般延續。開山:開辟新的佛教道場。二室三花:可能指特定的佛教勝境或象征。香臺:供奉香燭等供品的高臺。安心義:佛教中關于內心安定、領悟佛法的義理。閉關:佛教修行者閉門靜修。精廬:即精舍,修行者居住的地方。寶界:指佛界。持缽:僧人手持缽盂化緣或取水。傳燈:佛教中指傳授佛法。鳴磬:敲擊磬發出聲音,常用于佛事活動。上方:指高處,這里可能指精舍的高處。安禪:安靜地進行禪修。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可能是詩人在拜訪道公新建的溪南精舍時有感而發。當時佛教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精舍作為修行和傳播佛法的場所,吸引著眾多信徒和文人墨客。詩人或許是被精舍的清幽環境和濃厚的禪意所感染,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美溪南精舍及宣揚佛教修行理念。其突出特點是營造了清幽的禪境,將自然景觀與佛理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創作風格。
分司忽報零陵信,函面題孤訝始開。淮海雪花他夜別,月山茶味隔春來。辰回歲舍誰稱壽,祿盡星屏世恨才。旅旐欲東曾未發,江鄉吟吊不勝哀。
石室深幽嵌半山,鐫書刻畫走云煙。主人遺我靈泉水,冰比清瑩露比甘。
泉下骨應朽,幽魂獨未消。幾番清夜月,孤影度南橋。
小園寬占一山孤,別有墻遮古觀居。到了恩波攔不住,水窗游出放生魚。
人人生緣,北律南禪。道吾打鼓,華亭撐船。
江東子弟歌中哭,已失秦家鹿。輕撞玉斗范增嗔,何不教伊舞劍向鴻門。紅顏生死皆千古,憐被英雄誤。漢王霸業幾秋風,輸與美人芳草屬重瞳。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水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乘。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此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馀。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馀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行色秋江萬里深,山中頻送馬蹄音。諫行言聽真誰事,主圣臣良是我心。肯許巢由甘自老,本知堯禹在于今。相逢莫怪題詩懶,兩月頭風痛不禁。
鑒江江上望,莫擬是山陰。元巳風光滿,春流煙翠深。芳辰娛褉事,蘭氣見同心。共約乘槎去,天香若可尋。
清溪曲曲幾千松,夢里開門看鶴蹤。鄉計久要桃葉渡,客程長念壯高峰。笙歌漸漸于人懶,山水時時覺話重。六載牽羈成底事,不如瀟灑學為農。
東閣題詩得緒馀,溪頭千樹繞幽居。來禽青李曾何算,底事猶傳逸少書。
雪棗如銀白,丹砂似血紅。不懸金鼎內,只在玉堂中。甘露天池滿,神工地脈雄。有誰通秘妙,此道屬柴公。
滿前青嶂千屏列,直下澄江一帶橫。
雪聚成蒼璧,冰瑩勝白珩。山川同偃蹇,草木滯句萌。合有詩千首,還馀酒百盛。明朝交六九,日暖午風清。
提提高飛鳥,羽儀耀臺端。顯顯高吾公,德威為世觀。章江三弭節,不辭道路艱。旄倪見公至,煦媮成歡顏。章江東流去,城郭何郁盤。臺中啟華構,桂戶橑以蘭。祥鶤迎迢遞,賀燕來翩翻。豈為麗丹雘,芳馨良獨難。端居揆時運,晤言及湖山。邂逅適我愿,悵別起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