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梁入輝縣道中人不知其為故臬吏也漫有短述卻寄同游諸君子二首
海上幽居歲幾更,山中一出為蒼生。祇今聽得孫登嘯,肯向時人說姓名。
昔從此路入梁園,今別梁園復此路。寄語鄒枚舊詞客,相思莫誦凌云賦。
海上幽居歲幾更,山中一出為蒼生。祇今聽得孫登嘯,肯向時人說姓名。
昔從此路入梁園,今別梁園復此路。寄語鄒枚舊詞客,相思莫誦凌云賦。
第一首:在海上幽居已過多年,出山只為了拯救蒼生。如今聽到隱士般的清嘯,怎肯向世人訴說自己姓名。第二首:從前從這條路進入梁園,如今離別梁園又走此路。寄話給鄒陽枚乘這些舊友,相思時莫要再吟誦凌云賦。
大梁:古地名,今河南開封。輝縣:今河南輝縣市。臬吏:明清時按察使(主管司法的官員)的屬官。
孫登嘯:孫登為魏晉隱士,善嘯(一種撮口發出悠長清越聲音的技藝),此處代指隱士風范。
鄒枚:鄒陽、枚乘,均為西漢梁孝王門客,以辭賦著稱。
凌云賦:指司馬相如《大人賦》,漢武帝讀后有‘飄飄有凌云之氣’的感慨,此處代指華麗辭賦。
詩人曾任臬吏(司法屬官),此次離開大梁(開封)前往輝縣,途中未被認出身份,感慨自身境遇,故寫此詩寄給一同游歷的友人。詩中或隱含卸任后隱逸之思,以及對昔日梁園文人群體的懷念。
全詩通過今昔行路的對比與典故的運用,既展現濟世情懷與淡泊心志,又傳遞對舊友的思念。語言含蓄凝練,用典自然,是一首融合個人境遇與歷史人文的抒情短章。
至人憲天德,虛心體群生。自為代工計,豈為濟眾名。惟王間世才,欽圣奉天明。端居澹無欲,四海流仁聲。耄倪競稽首,愿王壽千齡。如彼岷峨高,不騫復不傾。小臣最陋劣,夙受顧盻榮。孤恩愧明義,念舊勞睿情。臨風拭病目,思見德化成。
三五垂楊向水低,斜風細雨滿秋堤。想應日旰魚蝦飽,隔岸禾雞自在啼。
元日春回不道遲,匆匆未遣萬花知。道山堂下紅梅樹,速借晴光染一枝。
白白袒免頭上繞,兩度三號哭年少。長夜幽林嘆一聲,山鳥驚飛虎倀叫。千里提攜多苦辛,十年夢寐空啼笑。病骨棱層影漸銷,莼香何日生秋廟。嗚呼七歌兮歌正哀,操戈揮日登荒臺。
緲緲煙波帶白蘋,露寒風細月如銀。沙棠舟上愁回首,只聽猿聲不見人。
婉伸華簟上,不下葳蕤鑰。郎君已自前,羅衣那及著。
已聞祇候升州判,巡徼俄聞亦佐州。英德只今為外府,官民多怨更多愁。
平生疏懶是天姿,今歲春來起亦遲。好酒或如陶靖節,杜門深愧鄭當時。向來事業惟供笑,如此風光忍廢詩。館閣真才試枚舉,鵠山陪預恐難期。淡靄輕風弄野姿,江天寥廓鳥飛遲。從知宇宙多閒地,誰信襟懷勝舊時。夜雨不驚逋客夢,暮云猶入故人詩。山中亦有陽春曲,拂拭朱弦待子期。
玉天妃子盛妝馀,環佩玎珰曳紫裾。昨夜宴闌新有命,紫微宮里掌文書。
棗熟梨黃河朔秋,頗聞箕斂不勝愁。迎師已欲攜簞食,臠炙何勞費萬牛。
誰似夷民樂,歡呼醉即狂。婦人無妒忌,兒女各成行。
江淹才盡一雙筆,庾信窮生萬斛愁。對客安能吐佳句,墻東老駔正操矛。酒酣拔劍悲生事,病起扶藜踏淺莎。逆旅正如蝴蝶夢,還家試聽扊扅歌。
啼鳥斷崖宣,虎口古松懸。月明成一界,秋色到渾源。片石曾飛翼,恒山自在天。百神同此悅,篤意與虛玄。
東吳詩客競紛紛,沈老詩才自不群。圣主當天現鳴鳳,朝陽光彩爛成文。
時方貴巧辯,我口訥如壺。時方務馳騁,我足攣如拘。豈無當世心,老此田園居。方鑿不受枘,直釣難為漁。以茲甘靜退,庶以全吾初。分井藝黍稷,引繩樹松梧。蓄酒為賓燕,明燈課兒書。此外百無事,悠然弄玄珠。山水足清晏,園林堪畫圖。逍遙遂百歲,從人嗤守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