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鳳孫韻兼呈云門同年并寄鑒堂督部
長安塵士馬如飛,
兀坐敲詩我輩稀。
幸有文章通性命,
不緣離亂得因依。
排除黨論粗聞道,
報答君恩祇有歸。
間架未興人稅緩,
糝盆松火樂柴扉。
長安塵士馬如飛,
兀坐敲詩我輩稀。
幸有文章通性命,
不緣離亂得因依。
排除黨論粗聞道,
報答君恩祇有歸。
間架未興人稅緩,
糝盆松火樂柴扉。
長安城中塵土飛揚,車馬奔馳如飛,我們這些人獨自靜坐吟詩倒顯得稀少。幸而能以文章通達性命之理,并非因離亂才得有所依托。排除黨爭之論才算粗淺領悟大道,報答君恩唯有歸鄉這一條路。房屋稅尚未開征百姓賦稅和緩,歲末松火燃于柴門倒添幾分樂趣。
和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互稱同年。
督部:清代對總督的尊稱。
兀坐:獨自靜坐。
因依:依托、依靠。
黨論:指當時朝堂中的黨派爭議。
間架:唐代曾征收“間架稅”(房屋稅),此處代指苛稅。
糝盆:舊時除夕焚燒松柴、雜以粟米的習俗,象征驅邪祈福。
此詩為和友人之作,推測創作于詩人遠離朝堂紛爭時期。時或朝政黨爭頻仍,詩人以文章自守,通過與友人唱和,表達對超脫黨爭、歸鄉報恩的人生選擇,以及對民間賦稅輕緩、鄉居安寧的珍視。
全詩通過京城喧囂與自身閑適的對比,既展現了詩人對通達性命之理的追求,也流露出對歸鄉報恩的樸實心愿。末句以“糝盆松火”的溫馨場景作結,凸顯對平凡生活的滿足,體現了傳統士大夫在動蕩中尋求精神自足的特質。
麒麟早貴掛朝冠。自合侍金鑾。收拾經綸事業,從容游戲人間。 祗今侍彩,符分楚甸,名在蓬山。直待疏封大國,秋光長映朱顏。
金鴨香銷錦繡帷,笙歌叢里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渡 一作:度)
樓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須夸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
天生百種愁,掛在斜陽樹。綠葉陰陰占得春,草滿鶯啼處。 不見生塵步。空憶如簧語。柳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
清池過雨涼,暗有清香度。縹緲娉婷絕代歌,翠袖風中舉。 忽斂雙眉去。總是關情處。一段江山一片云,又下陽臺雨。
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初映鉤如線,終銜鏡似鉤。遠澄秋水色,高倚曉河流。
激曲縈飛箭,浮溝泛滿卮。將來山太守,早向習家池。
不資冬日秀,為作暑天寒。先植誠非鳳,來翔定是鸞。
雨合飛危砌,天開卷曉窗。 齊平聯郭柳,帶繞抱城江。
夾岸凝清素,交枝漾淺淪。 味調方薦實,臘近又先春。
疏鑿徒為巧,圓洼自可澄。倒花紛錯秀,鑒月靜涵冰。
噴日舒紅景,通蹊茂綠陰。終期王母摘,不羨武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