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對月(三首。丁未)
一覽清厓萬里過,百年秋興此時多。鮫童袂薄遺珠淚,織女機寒濕鳳梭。鶴語不知人是否,烏啼數問夜如何。江湖莫動魚龍寂,應有凄涼及釣蓑。
耿耿孤光海上流,幾家空想大刀頭。欲探蟾兔應無跡,始信山河總是愁。白露丹楓寒自化,清霜白骨爛誰收。此身若有雙鳧舄,不向人間嘆九州。
冰壺出水凈無波,不著漂漂一葦過。鼓角聲沈知夜寂,梧桐葉盡覺秋多。年侵容鬢煩霜雪,涼到衣裳惜芰荷。只恐桂花零落盡,空留清影自婆娑。
一覽清厓萬里過,百年秋興此時多。鮫童袂薄遺珠淚,織女機寒濕鳳梭。鶴語不知人是否,烏啼數問夜如何。江湖莫動魚龍寂,應有凄涼及釣蓑。
耿耿孤光海上流,幾家空想大刀頭。欲探蟾兔應無跡,始信山河總是愁。白露丹楓寒自化,清霜白骨爛誰收。此身若有雙鳧舄,不向人間嘆九州。
冰壺出水凈無波,不著漂漂一葦過。鼓角聲沈知夜寂,梧桐葉盡覺秋多。年侵容鬢煩霜雪,涼到衣裳惜芰荷。只恐桂花零落盡,空留清影自婆娑。
一眼望去,清崖萬里已過,百年的秋興在此時涌起許多。鮫人衣袖單薄,仿佛遺落了珍珠般的眼淚,織女的織機潮濕,鳳梭也帶著寒意。鶴的鳴叫不知人能否理解,烏鴉啼叫著詢問夜到了什么時辰。江湖平靜,魚龍寂靜,想必凄涼也會波及到垂釣的蓑翁。明亮的月光孤獨地在海上流淌,幾家在空想團圓。想要探尋月中蟾兔應已無蹤跡,才相信山河處處都是愁緒。白露染紅了楓葉,它們在寒冷中自然變化,清霜下白骨腐爛又有誰來收斂。我這身子若有一雙仙鞋,就不會在人間感嘆九州的滄桑。冰壺般的月亮從水中升起,平靜無波,沒有一片葦葉漂浮而過。鼓角聲漸漸沉寂,才知道夜已寂靜,梧桐葉落盡,更覺秋意濃厚。歲月侵蝕容顏,煩憂如霜雪,涼意浸透衣裳,憐惜那菱荷。只恐怕桂花凋零殆盡,空留下清冷的影子獨自搖曳。
清厓:清澈的山崖。
秋興:因秋而引發的感觸。
鮫童:傳說中的鮫人。
鳳梭:織女的梭子。
大刀頭:刀頭有環,“環”與“還”諧音,指代團圓。
蟾兔:指代月亮。
雙鳧舄:傳說東漢王喬有神術,每月初一、十五來朝見皇帝,來去不用車馬,而是兩只鳧(野鴨)飛來,后來發現鳧原來是他穿的鞋子。這里指仙鞋。
冰壺:比喻月亮。
芰荷:菱葉與荷葉。
“丁未”為干支紀年,從詩中流露出的愁緒和對山河的感慨推測,可能創作于國家動蕩、社會不安的時期,詩人在中秋佳節對月,感慨人生和國家命運。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詩人對山河破碎、人生滄桑的哀愁。其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意境凄涼,情感深沉。在文學史上雖未明確有特殊地位,但體現了詩人在特定時代的情感表達。
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胡雁南翔已盡回,閨中不見寄書來。窮荒二月無青草,長對東風賦七哀。
欲寄平安無使來,一生襟抱向誰開。幽棲地僻經過少,漸老逢春能幾回。存晚計,愧群材,天時人事日相催。且看欲盡花經眼,莫怪頻頻勸酒杯。
電劃青徐小,煙浮洙泗低。虞巡標石紀,秦樹聽猿啼。輦路埋金匣,新情鍊木雞。幾多興慨意,不敢漫留題。
極浦蘋花白,空壕蘭萼紅。傷心城上燕,飛入館娃宮。
玄中一著是吾宗。
三絕馳芳譽,傾心二十年。清吟耽月露,奮筆走云煙。雅好英才聚,而無俗累牽。積詩盈幾席,蒼石又成編。
風燈何自許堪憐,容有人間萬古緣。晝夜死生真此夢,乾坤竹帛果誰賢。百年盡了觀貞意,兩誥初收斷發天。老坐枯松扳哭盡,留詩吾獨愧三遷。
于嗟稷下士,馳聲仁義場。危冠切浮云,寬博為衣裳。進退協矩度,調顏逾圭璋。沖澹焉足保,利達乃其常。豈若事畋獵,鳴鏑馳高岡。割解醉言歸,百里無豺狼。
高詞棄浮靡,貞行表鄉閭。未真南宮拜,聊偃東山居。大藩本多事,日與文章疏。每一睹之子,高詠遂起予。宵晝方連燕,煩吝亦頓祛。格言雅誨闕,善謔矜數馀。久局思游曠,窮慘遇陽舒。虎丘愜登眺,吳門悵躊躇。方此戀攜手,豈云還舊墟。告諸吳子弟,文學為何如。
三冬酒熟慶年豐,濯錦山前處處同。席上幾看人自醉,座中一點笑顏紅。青回竹葉凝朝露,香入梨花趁晚風。仙令當年顏已駐,丹砂誰解在瓶中。
斑發今來是老成,緇衣聊復大堤行。見僧每憶年多少,觀水因悲物變更。率爾扣門常誤姓,偶然題壁不書名。章臺寺里曾游處,古棘叢篁繞地生。
星座臨雙峽,霜威肅九秋。有人乘野舫,昨夜度江流。天靜山如畫,風高白可浮。庾公清興在,不用賦登樓。
逸軌高標不可扳,風流人物晉唐還。胸襟磊落塵埃外,尊酒淋漓筆硯間。英氣一朝歸碧落,高文千古映青山。穗帷莫奠知音淚,極目樓邊有愧顏。六義湮淪吾道東,敢將見處與人同。后生不遇東坡老,前輩今無南澗翁。四偈真能垂具眼,瓣香端欲嗣宗風。遺編一見如生面,悵望新阡恨不窮。
不待東風拆,池塘已自春。試看源上客,猶恐是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