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后 其一
憑高欲驗曉云黃,東際紅光見太陽。
便覺池芹春滟滟,俄驚檐竹晝瑯瑯。
君師百拜恩難報,文史三冬志未償。
吾道千鈞懸一縷,愿同繡線日添長。
憑高欲驗曉云黃,東際紅光見太陽。
便覺池芹春滟滟,俄驚檐竹晝瑯瑯。
君師百拜恩難報,文史三冬志未償。
吾道千鈞懸一縷,愿同繡線日添長。
登高想驗證清晨云朵是否發黃,東邊天際已見到紅光中升起的太陽。頓時感覺池塘里的芹菜在春日中波光瀲滟,轉眼間又驚聽到屋檐下的竹子在白天發出瑯瑯聲響。對君師行百拜之禮也難報答恩情,苦讀文史多年志向仍未實現。我的道統如千鈞重物懸于一縷細絲,只愿能像繡線一樣隨著日子漸漸增長。
憑高:登高。
東際:東邊天際。
滟滟: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
瑯瑯:形容竹子被風吹動發出的清脆聲音。
君師:君主和師長。
文史三冬:指多年苦讀文史。三冬,三年。
吾道:指自己所追求的道統、理想。
千鈞懸一縷:比喻情況危急。
此詩創作于冬至之后。當時社會局勢可能較為復雜,詩人心懷理想抱負,渴望有所作為,但現實可能阻礙重重,他在詩中表達了對道統傳承的擔憂和自己堅守的決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感恩、未酬之志與堅守道統的決心。其特點是景與情交融,以景襯情。在文學史上反映了詩人在特定時代的心境與追求。
雨過鷓鴣啼歇,日斜猿兕聲高。湖上長煙漠漠,山中古寺迢迢。人立東皋清眺,帆歸西浦寒潮。
逝者如斯繼者誰,遺經獨抱可深悲。心忘爵祿身方逸,道載文章老始知。乳燕試飛華屋靜,桐陰初合畫簾垂。古音最愛朱弦瑟,彈向高堂念別離。
縉云郎署錦袍仙,路指南都興浩然。雙鳳闕前花作陣,九龍山下柳如煙。祝親遐壽樽連海,報主孤忠劍倚天。邂逅休文煩寄語,相思人在玉河邊。
倩來鸞傳語,問陸家、兄弟翩翩,今歸何處。留下文章藏萬壑,時作云煙吞吐。謾徙倚、朱蘭凝佇。闌外瑁湖誰管領,嘆先生、舊宅僧分住。天下事,盡如許。英雄總被虛名誤。覽遺編浩嘆,寂寞一抔寒土。惟有春風長往,催卻幾多人去。但歲歲、垂楊自舞。今日我來懷古后,算后人又以今為古。留此曲,伴鷗鷺。
商辛肆淫虐,諸侯多就誅。西周秉臣節,亦乃遭囚拘。憂思郁以深,默焉悟玄虛。羲畫闡幽秘,至理諒無馀。天地豈不寬,臣跡不敢踰。日月豈不明,君怒或可舒。進女事解脫,遷史何其誣。
怒雷聲撼海門秋,知是幾家人上樓。眼眼盡隨波浪轉,全潮端的屬誰收。
細雨落檐花,簾卷金泥紅濕。樓外遠山橫翠,染修眉愁碧。舊游春夢了無痕,香塵暗瑤瑟。憑仗青鸞飛去,問新來消息。
試茶初動蟹眼,臨帖更畫烏絲。啜罷冷淘槐葉,微吟雙調柘枝。
七分水色二分燈,一分微月明。櫓枝伊軋夜禽驚,風來秋暗生。聽墜露,坐流螢。幽花眠未醒。淡云來往月無聲,心平潮也平。
古訓疇咨日,文明闡化時。君為萬家縣,誰定一王儀。名下看佳士,人間見舊詩。豈無清切地,州縣有程期。
媽媽泡茶留客飲。點心廚下親端整。白糖餡釣黑芝麻,應時品。香瓜餅。吃了還須包扎贈。
黯光寬甸舊煙光,鋒鏑縱橫擾帝鄉。昔是翠華臨幸地,今為白草戰爭場。陰符消息成金匱,雄戰分明勝鐵槍。從此不應將北極,等閒容易許禺強。
夜雪沙陀部,春風敕勒川。生涯惟釀黍,樂事在彈弦。不用臨城將,何須負郭田。雙雕來海外,一箭落天邊。
江南十月早寒催,楊柳千條葉半摧。閒殺六橋堤上路,月明不見踏歌來。
知君鄉味憶吳馂,便逐輕鷗下急湍。更使煙云有佳思,莫驅鼓吹傍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