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歲暮感事詩 其二
怒馬沖鋒殺賊回,裹瘡瀝血尚登臺。
將軍瞋目呼狂寇,烈士捐軀化劫灰。
氣作長虹應貫日,死含馀怒定聞雷。
賀蘭不救身先遁,萬斬猶難恕罪魁。
怒馬沖鋒殺賊回,裹瘡瀝血尚登臺。
將軍瞋目呼狂寇,烈士捐軀化劫灰。
氣作長虹應貫日,死含馀怒定聞雷。
賀蘭不救身先遁,萬斬猶難恕罪魁。
騎著怒馬沖鋒陷陣殺退賊寇歸來,包扎著傷口、流著鮮血還登上高臺。將軍圓睜怒目呵斥猖狂的敵寇,烈士獻出生命化為劫后灰燼。英雄之氣化作長虹應當貫穿太陽,死時還含著余怒必定能驚動雷霆。像賀蘭進明那樣不救援還先逃跑的人,即使將他斬殺一萬次也難以饒恕這罪魁禍首。
裹瘡瀝血:包扎傷口,流著鮮血。
瞋目:瞪大眼睛,形容憤怒。
劫灰:劫后余灰,指戰亂后的殘跡,這里指烈士犧牲。
長虹貫日: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古人認為是一種預示重大變故的天象,這里象征英雄之氣。
賀蘭:指唐代的賀蘭進明,安史之亂時擁兵不救張巡,這里借指臨陣脫逃的將領。
“甲午”指1894年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中清軍戰敗,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部分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詩人目睹戰爭慘狀,有感于將士的英勇和將領的失職,創作此詩表達憤慨。
此詩主旨是歌頌英勇抗敵的將士,批判臨陣脫逃的將領。其突出特點是情感強烈,愛憎分明。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甲午戰爭的看法和態度,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曉山青。帶疏林遠水,圖畫展銀屏。野渡舟回,嚴城集散,沙際人語零星。路回處、寒泉濺玉,漸好景迎我叩巖扃。曲徑蝸旋,翠亭鶴峙,呼侶同登。深洞何年仙去,剩雙龍宛若,石骨猶腥。澗戶移營,芝田牧馬,時事猿鳥都驚。黯凝望、歸云送目,待喚起風后為揚舲。咫尺錢塘,斷魂誰問西興。
天光近處地蒲青,記得君王問賈生。謾向河南望河北,碧天涼露滴金莖。
昔日公冶長,非罪遇縲紲。圣人降其子,古來嘆獨絕。我無毫發瑕,苦心懷冰雪。今代多秀士,誰能繼明轍。
先生好遁藏幽谷,考槃自樂忘榮辱。朝看黃鶴天際飛,暮見白云檐下宿。霜后班班柿葉紅,雨過青青書帶綠。螢窗雪案圣賢書,不惜勤劬終歲讀。每當心領神會處,如見孔顏真面目。信知名教有樂地,何羨輕裘與粱肉。
日沒酉,想知光景何能久。看看無常即到來,莫教佛字離心口。
名花楚楚近清尊,蛺蝶春生五色痕。金屋瓊窗無鎖鑰,蓬萊飛墜太真魂。
今日雪飛六出,明夜月圓三五,梅臘正傳芳。恰值生申節,共獻椒觴。
梢橫波面月搖影,花落尊前酒帶香。
公無渡河,一葦奈何。河水萬丈,出沒蛟鼉。
去歲游新堂,春風雪消后。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佳人如桃李,胡蝶入衫袖。山川今何許,疆野已分宿。歲月不可思,駛若船放溜。繁華真一夢,寂寞兩榮朽。惟有當時月,依然照杯酒。應憐船上人,坐穩不知漏。
絲絲古柳網羅鴉,拍拍平田鼓吹蛙。不是青煙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
天府河流北,徐方禹跡難。青山開石峽,白日看風湍。星宿光芒合,坤維脈絡蟠。吳船牽百丈,釃酒酹陰官。
壯志已違黃鵠下,老身合占白鷗前。夜來耿耿江湖夢,秋水長天一釣船。
月上前山夜寂寥,江城鼓角殷寒宵。魚龍水落滄溟靜,鴻雁聲來紫塞遙。風物自應隨律轉,霜髯爭得見春消。青釭冷暗愁眠怯,樓外頻移北斗杓。
宇宙千年暮,丘山一老遺。頭因憂世白,體為哭親羸。明月落何處,清風歸去時。英魂招不返,回首北邙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