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答微之
空門欲問君何得,滅色終非我所能。
岑寂歡狂均有待,無相與處是良朋。
空門欲問君何得,滅色終非我所能。
岑寂歡狂均有待,無相與處是良朋。
若要問你在佛門中得到了什么,徹底滅除色念終究不是我能做到的。寂靜與狂歡其實都有所期待,能在無分別境界相處的就是好友。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空門:佛教認為世界一切皆空,所以稱佛教為“空門”。
滅色:佛教中指消除對物質世界的欲望和執著。
岑寂:寂靜,寂寞。
無相:佛教語,指擺脫事物的相狀名相,不執著于表象。
此詩是詩人和友人微之的唱和之作。當時可能兩人有關于佛教修行的交流,微之或許有較高的佛理見解和修行感悟,詩人便以此詩回應,表達自己對佛理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是探討佛教修行。其特點是用簡潔語言闡述佛理,展現了詩人對佛理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道思想的關注和探討。
老去王門尚曳裾,豫章西望思躊躇。懸知夜住青藜閣,校得劉家七略書。
達摩從西來,不受梁武襯。卻面少林墻,衣缽一萬貫。
一室歸來類僦居,不欣添歲不愁除。庭空爆竹如相借,戶小屠蘇頓有余。少為含飴淹孺子,依然抱影愛寒廬。新年處處交堪絕,祗許梅花未盡疏。
圣躬香閣內,只道下朝遲。扶仗嬌無力,紅綃貼玉肌。
瓜地憐茲卜,菟裘無別營。刈麻防久雨,祈谷望新晴。田父休詢姓,山禽不辨名。龐公遺后計,獨有鹿門耕。
古鏡重磨要古方,眼明偏與日爭光。明明直照吾家路,莫指并州作故鄉。
炎蒸一似洗,商令肅金方。單衣理木棉,時易氣自涼。閉門謝塵鞅,掩卷坐虛堂。大賓雖未接,安敢忘齋莊。銘盤啟時省,千載懷殷湯。小學教事上,臨下或未詳。頹齡百無成,歲月去何忙。仰羨天邊鴻,隨陽又南翔。
早向丘園事隱淪,不隨薦剡到楓宸。孝廉清譽傳鄉邑,文學芳名動縉紳。月暗梅溪花已謝,春來馬鬣草猶新。生芻一束無由致,淚灑東風倍愴神。
采薇吳山阿,行行日將夕。道逢羽衣子,授我藥五色。謂我當服之,與天無終極。生趣久已淪,安能淹茲域。飾申以待歸,留者翻為客。顧嘆此寸心,千載誰當白。
曾憶東山寄我詩,幾回孤夢繞江籬。遙知安石登臨久,也為蒼生強起時。
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雛飛。暗草薰苔徑,晴楊拂石磯。
祁連晴雪遠浮空,迢遞高城落照中。一萬里關由此止,兩千年事豈曾終。但看西北風云淡,未報東南海日融。劫后江山無氣力,故教魏絳只和戎。
澹煙疏雨禁城秋,彰義門前古渡頭。欲把相思付流水,蘆溝日夜總悠悠。
故人久別李方伯,不盡交情憶洛中。冰檗心堅真比石,松筠節老不隨風。共嗟祿秩縻三紀,漸喜云泉屬兩翁。已辦這頭青若笠,鷗江鷺渚往來同。
多病芙蓉易白頭,先姑逮事苦晨羞。猶能四十非朝槿,未是東西作御溝。去日長啼憂犬子,生時均養累尸鳩。中年已喪三徐淑,別鵠離鸞總一丘。